
輔佐防衛。 唐 元稹 《青海道渤海等授諸衛将軍放還蕃制》:“我十有二衛将軍,以率其屬,皆匡備左右,為吾近臣,自非勳庸,不以輕授。”
“匡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釋義
“匡備”讀作kuāng bèi,意為輔佐防衛,強調輔助與防護的雙重作用。其中“匡”有輔助、糾正之意,“備”則指防備或守衛,組合後多用于描述對主事者的協助與保護。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唐代元稹的《青海道渤海等授諸衛将軍放還蕃制》:“我十有二衛将軍,以率其屬,皆匡備左右,為吾近臣。”。此句表明“匡備”常用于古代官職或軍事語境,指近臣或将領的職責。
單字解析
用法特點
該詞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唐代政治文書中的用例。
《匡備》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糾正和整理。它常用來指對一些錯誤、缺陷或混亂的事物進行改善和修正。
《匡備》的拆分部首是匚和貝,它的總筆畫數為15畫。
《匡備》一詞來自于古代的《周禮》,具有道義上正确和合理的意思,後來逐漸演變為糾正錯誤并整理事務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它常用于描述各種工作、計劃或制度的整頓和改善。
《匡備》的繁體字為「匡備」。
在古代,匡備的寫法為「丱備」,其中的「丱」字是古代的一個同義字,表示糾正和整頓;「備」字表示準備和編制。
1. 政府決定對該地區的教育體制進行匡備,以提高教育質量。
2. 這個公司正在進行内部管理的匡備,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競争力。
匡時(糾正時令)、匡救(挽救)、整備(整理準備)、匡扶(糾正幫助)
整頓、調整、改善
混亂、錯誤、不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