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刍茭的意思、刍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刍茭的解释

干草。牛马的词料。《书·费誓》:“ 鲁 人三郊三遂,峙乃芻茭。” 孔颖达 疏:“ 郑 云:‘茭,乾芻也。’” 宋 岳飞 《乞兵马粮食状》:“芻茭糗粮,一一窘乏。”《清史稿·王杲传》:“ 王杲 以三百人登臺射 明 军, 明 军纵火,屋庐、芻茭悉焚,烟蔽天,诸部大溃。”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刍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ú jiāo,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干草,特指喂养牛马等牲畜的粗糙饲料。这一解释在《说文解字》《书·费誓》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刍”为草料,“茭”指干草,组合后强调其作为廉价饲料的属性。

二、引证与历史用例

  1. 古代文献:
    • 《书·费誓》提到“峙乃芻茭”,孔颖达疏注为“乾芻”,即储备干草。
    • 宋代岳飞《乞兵马粮食状》中描述军需匮乏时,用“芻茭糗粮”指代粮草。
  2. 史书用例:
    《清史稿·王杲传》记载战乱中“芻茭悉焚”,进一步印证其作为战略物资的重要性。

三、比喻与引申义

因刍茭是廉价饲料,成语中常借喻平凡、贫贱之人。例如,形容社会地位低下或生活困顿的群体。

四、使用场景

  1. 本义:描述农牧场景中的饲料或物资储备。
  2. 引申:用于文学或口语中,委婉指代身份卑微、境遇困苦的人。

五、字形与构成

“刍茭”既有具体的实物含义,也在文化语境中衍生出社会隐喻,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史记》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刍茭》这个词是一个古代汉字,也称为“蓀蓺”或“麤麨”。它指的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草类植物,多用于饲料或制作席帐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刍:刂(刀)+ 芻(草)(共2画) - 茭:艹(艸,草)+ 交(交叉)+ 羽(羽毛)(共7画) 来源和繁体: 《刍茭》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卫风·氓》中的一句:“谁谓荼苦?春荼有愁。”这句诗所说的“春荼”即是指刍茭。在繁体字中,刍茭的写法仍为「茭」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刍茭的写法稍有差异。对于“刍”,在《说文解字》中的古代写法是「辶+艸」,即表示用草来喂养牲畜;对于“茭”,在《尔雅·释草》中的古代写法是「艸+由+羽」,即表示用草来制作席帐。 例句: 1. 农民们将刍茭割下,用来喂养家畜。 2. 这个地区盛产刍茭,可以作为生态饲料的替代品。 3. 刍茭的纤维可以用于编织麻绳和席帐。 组词: 刍荛(所供给的饲料)、刍粮(供牲畜食用的干草)、茭白(菜肴中用作食材的刍茭的嫩莖)。 近义词: 草类、饲料、干草。 反义词: 小麦、米饭、谷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