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坎井的意思、坎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坎井的解釋

(1).亦作“ 埳井 ”。廢井;淺井。《莊子·秋水》:“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 成玄英 疏:“埳井,猶淺井也。”《荀子·正論》:“淺不足與測深,愚不足與謀知,坎井之鼃,不可與語東海之樂,此之謂也。”《後漢書·杜笃傳》:“彼埳井之潢污,固不容夫吞舟。” 李賢 注:“埳井喻小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鬼﹞或隱入坎井,人過乃徐徐出。”

(2).陷阱,井,通“ 阱 ”。喻艱難或險阻。《陳書·江總姚察傳論》:“至於九流、《七略》之書,名山、石室之記, 汲郡 、 孔堂 之書,玉箱、金闆之文,莫不窮研旨奧,遍探坎井,故道冠人師,搢紳以為準的。”《北史·隋紀下》:“又 滄海 道軍,舟艫千裡,高颿電逝,巨艦雲飛。橫斷 沮江 ,逕造 平壤 。島嶼之望斯絶,坎井之路已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坎井,又稱“坎兒井”,是漢語詞典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特指中國新疆等地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坎井(kǎn jǐng)

指利用地下潛流進行灌溉的水利設施,通過人工開鑿的豎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和蓄水池(澇壩)組成。其核心原理是彙集地下水,通過地下渠道将水引至地表,用于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有效減少蒸發損耗。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明确标注為“坎兒井”,強調其作為專用術語的地域特性。

二、詞源與結構解析

三、曆史與文化價值

坎井技術可追溯至漢代西域,與絲綢之路的農業文明發展密切相關。《史記·河渠書》中描述的“井渠法”,被認為是坎井的雛形。現存新疆吐魯番的坎井系統距今已有2000餘年曆史,2016年被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列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印證其科技與生态智慧。

四、功能與現狀

  1. 生态適應性:適用于幹旱地區,年蒸發量超3000毫米的環境下仍能穩定供水。
  2. 可持續性:暗渠減少蒸發,澇壩調節水量,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
  3. 現存規模:新疆現存坎井約400餘條,其中吐魯番地區占70%,至今灌溉約30萬畝農田(數據來源:新疆水利廳遺産保護報告)。

五、權威文獻佐證


注: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等權威辭書,并援引水利史專著及文化遺産保護機構報告,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坎井”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一、作為古代灌溉工程

坎井(karez)是我國古代為應對幹旱地區水資源短缺而發明的灌溉系統,主要結構包括:

  1. 暗渠:地下集水與輸水通道,最長可達20-30公裡,部分用毛氈鋪底減少滲漏。
  2. 明渠:地面引水渠,将暗渠水引入農田灌溉。
  3. 豎井:施工時用于出土和通風,深度隨地勢遞減,間距約20-30米。

其曆史可追溯至西漢“井渠”技術,漢武帝時期曾用于引洛水灌溉工程,後演變為新疆特有的坎兒井,利用雪山融水進行灌溉。

二、作為文學比喻

在古籍中,“坎井”常被引申為:

  1. 淺井/廢井:《莊子·秋水》以“埳井之鼃(蛙)”比喻眼界狹隘。
  2. 困境象征:如《荀子·正論》用“坎井之鼃”形容難以突破的艱難處境。
  3. 險阻隱喻:後漢書等文獻将其擴展為人生或環境的艱險。

提示:若需了解坎井工程的具體分布或成語典故的更多用例,可查閱《史記·河渠書》《莊子》等典籍,或參考水利史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暧曃白種罷驽場地超籍侈侈不休慈衷箪食豆羹砥鈍獨善其身旛麾高架橋鲠泗寡見谷閣寒瘠賀刺黑海海峽赫連刀橫眉瞪目後祖揘觱黃絲禍福相依剿撲賈舟借銜紀曆饑殍箕帚妾鞠躬醪糟疠風蚸蠖令録領使拏錯賠貼鵬抟披綿臍風欽味入室賓塞瓦定理三铨殺斂舌敝唇枯神會身心實濟屍身四座田廪徒托空言維綱獻春纖離曉寤蕭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