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棄或廢棄。《尹文子·大道上》:“禮樂獨行,則私欲寖廢;私欲寖廢,則遭賢之與遭愚均矣。”《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二年》:“又詔:‘ 河北 諸州強壯,自三月後并赴州閲習,委知州擇其強勁者,刺手背為義勇軍;不願者釋之而存其籍,以備守葺城池。’於是強壯寖廢。”《清史稿·兵志六》:“承平日久,将弁兵丁,鹹居陸地,船敝不修,舊制寖廢。”
“寖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禮樂獨行,則私欲寖廢;私欲寖廢,則遭賢之與遭愚均矣。”
此處指禮樂制度推行後,個人私欲逐漸被摒棄。
宋代曾通過政令使地方軍事訓練制度“寖廢”,即因政策調整而逐步荒廢。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漢語詞彙的演變,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寖廢》是一個四字動詞短語,意思是衰落、頹廢、逐漸荒廢。它形容事物逐漸失去往日的活力、繁盛或重要性。
《寖廢》的拆分部首是「寸」和「床」,它的筆畫數目是17畫。
《寖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的「寖」是一個古代的偏旁,表示漸進、逐漸。而「廢」表示廢棄、荒廢。
《寖廢》的繁體字是「寖廢」。
過去,「寖廢」這個詞可能以不同的漢字形式寫作,如「鄞棄」或「侵廢」。
1. 老祖宗曾經傳承的技藝逐漸被寖廢,我們必須努力保護它們。
2. 這家公司的業務模式已經寖廢,他們需要進行改革才能再次蓬勃發展。
1. 廢墟:廢棄的建築或城市遺址。
2. 廢話:毫無意義的、多餘的話。
3. 廢物:沒有價值或用處的物品。
頹廢、衰落、沒落、廢棄。
發達、繁榮、興盛、興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