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書的末端。 宋 陸遊 《官居》詩:“判餘牘尾栖鴉溼,衙退庭中立鴈空。”
牍尾(dú wěi)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文書、信函的末尾部分,特指書寫内容的結尾處。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背景及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本義
“牍”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或竹簡,“尾”即末端。合稱指文書、信劄的結尾位置,常用于署名、落款或總結性文字。
來源:《漢語大詞典》(具體頁碼暫缺,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引申義
引申為事務的收尾階段或文章的結束部分,強調完成與終結的意味。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曆史文書中的運用
古代公文或書信常在“牍尾”标注書寫者姓名、日期,如《漢書》載:“書牍尾署名以示責”。
來源:《中國古代文書制度研究》(中華書局)
文學作品的例證
王羲之《蘭亭序》結尾“故列叙時人,錄其所述”即為牍尾的典型,既總結全文,又列明參與者。
來源:《王羲之書法全集》(文物出版社)
“牍尾”是漢語中承載文書終結功能的曆史詞彙,兼具實用性與文化内涵,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書寫制度及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牍尾”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牍尾”指文書的末端或末幅,即古代公文、書信等文書的結尾部分。這一用法常見于宋代文獻,如陸遊的詩句:“判餘牍尾栖鴉濕,衙退庭中立雁空”,描述了在文書末尾批閱的情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陸遊詩中提到的“牍尾”既指文書末尾的空白處,也暗含官吏處理公務的日常場景。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文件或文本的結尾部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陸遊詩集的詳細注解。
暗點頭嗶嘰緞蓖麻蠶播弄沖邃雠怼棰罵春暈楚玉殚智竭力大橋東山卧頓阨多米諾骨牌惡有惡報芳冽飛龍廄共鮌歸注航徽黑姓圂腴賤房江叟降尊纡貴繳裹驚代九梁開價開快車誇脫枯蘖浪籍亮話立車滿望罵吻鮎出溜念奴嬌努力庖霜蚍蜉撼大樹魄兔柔訓三宅繕覽閃現十伯樹簇唐唐他鄉異縣天啓通課司通厲韋鞲煨芋穩身五角星[形]遐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