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敵兵處險地時,鳴鼓進攻。《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 與 楚 人戰于 泓水 之上,司馬 子反 曰:‘ 楚 衆我少,鼓險而擊之,勝無幸焉。’”
“鼓險”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指在敵軍處于險要或不利地形時,通過擊鼓發出進攻信號,利用敵方劣勢發動攻擊的戰術策略。
源自《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記載的泓水之戰:宋國與楚國交戰時,宋國司馬子反提出“楚衆我少,鼓險而擊之”的建議,主張趁楚軍渡河未穩時鳴鼓進攻。
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抓住對手處于劣勢時主動出擊的策略,常見于商業競争或博弈場景的比喻性表述。
注:該詞屬于冷僻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極低,相關解釋主要源自古代文獻記載。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谷梁傳》等原始史料。
鼓險(gǔ xiǎ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鼓起勇氣去面對和克服困難和危險。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鼓(gǔ)和險(xiǎn)。
鼓險的部首是「鼓」,由于是一個複雜漢字,可以将它拆分為「又」和「内」。它的筆畫數為14,其中「鼓」部分占了9畫,而「險」部分占了5畫。
「鼓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魯學》:“鼓之而舞。”在這裡,“鼓”指的是鼓勵和支持,而「險」指的是危險和困難。當人們面對困境時,需要鼓勵自己,勇敢面對,因此衍生出了「鼓險」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鼓險」的寫法為「鼓險」。
古代的漢字寫法經過了演變,「鼓險」在古時候的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具體而言,「鼓」部分與現代寫法相似,而「險」部分則像是「險」字。
1. 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要鼓險向前。
2. 他在團隊中鼓險地承擔了困難的任務。
1. 鼓舞:鼓勵和激勵他人。
2. 險惡:危險和惡劣的環境。
3. 險阻:危險和困難的障礙。
近義詞:勇敢、大膽、果斷。
反義詞:怯懦、膽怯、畏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