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杯珓。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七:“今人皆言珓杯,古人謂之杯珓。 韓退之 詩雲:‘手持杯珓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 元 無名氏 《替殺妻》第三折:“行道數十裡地,見座神廟,我且問珓杯咱。” 明 鄭真 《計偕錄·行程日記》:“因舉珓杯乞靈,卦辭以 蘇武 為言,有‘節毛終見 漢 君王’之句。”
“珓杯”是中國傳統占卜用具,主要用于與神明溝通、求問吉兇。以下是綜合古籍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珓杯(拼音:jiào bēi)由兩片蚌殼或竹木制成,形似新月,每片分正反兩面:平面為陽面(正面),凸面為陰面(反面)。使用時擲于地面,根據俯仰組合判斷神明旨意。其功能類似于籤卦,常見于道教儀式和民間信仰,尤其在閩台、潮汕地區流行。
珓杯的卦象主要有三種:
珓杯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古籍《甕牖閑評》記載其原名“杯珓”,韓愈詩句“手持杯珓導我擲”也印證了其占卜傳統。元代雜劇《替殺妻》和明代文獻中均有使用珓杯的情節,表明其長期作為占卜工具存在。
珓杯反映了古人通過自然物與神明溝通的樸素信仰,是民間宗教儀式的重要載體。其形制簡單卻蘊含陰陽辯證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天人感應的追求。
擴展提示:若需了解更具體的占卜流程或地域文化差異,可參考道教典籍或民俗研究文獻。
珓杯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種傳統的白瓷酒杯,通常用于盛放酒類飲品。珓杯在古代常被用于宴會、婚宴、祭祀等重要場合,具有較高的文化和曆史價值。
珓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玉字旁部首“王”,右邊是米字旁部首“米”。它總共有9個筆畫。
珓杯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爾雅》釋飲部,盛酒的器具被稱為“斝”或“斝杯”。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珓杯”的形式。在繁體中,這個詞仍然保持為“珓杯”,沒有特殊的變化。
珓杯作為一個古老的詞語,其中的幾個漢字在古代寫法上有所不同。其中,“珓”的古代寫法為“㾩”,它由玉字旁和老字頭組成;“杯”的古代寫法為“枹”,由木字旁和非字部首組成。
1. 酒滿珓杯,花開佳節。
2. 他舉起珓杯,向賓客敬酒。
3. 宴會上,每個人手握着珓杯,笑語盈盈。
珓杯并不常被用于組詞,因為它指的是特定的酒杯。但是可以有一些相關的組詞,如“珓杯酒”、“珓杯文化”等。
近義詞:酒盅、酒杯、花杯
反義詞:茶杯、水杯、飯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