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殓埋葬。《北史·魏紀五·靜帝》:“辛未,以旱故,詔京邑及諸州郡縣收瘞骸骨。” 宋 曾鞏 《越州趙公救災記》:“凡死者,使在處隨收瘞之。” 清 黃宗羲 《大方伯馬公救災頌》:“其流棺遺骼散在原野河壖者,則在處收瘞之。”
“收瘗”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ōu yì,其核心含義為收殓埋葬。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拆分
整體含義
該詞多用于描述對逝者遺體的鄭重處理,常見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如戰亂後官方收埋屍骸,或民間對逝者的妥善安葬。
使用場景
例如:“官府派人收瘗戰亂中無人認領的屍首。”(此為造句示例,非直接引用搜索結果)
如需進一步了解“收”的其他引申義(如收割、逮捕等),可參考的詳細解析。
收瘗是一個表示埋葬、隱藏、掩埋的詞語。它主要指将屍體埋藏起來,或者将寶物、文物等埋藏于地下,使之不易被人發現。
收瘗分為兩個字,其中“收”字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3;“瘗”字的部首是疒,總筆畫數為14。
“收瘗”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在現代漢語中,收瘗可以拆分為“收”,表示接納、收藏,以及“瘗”,表示埋葬。在繁體中,收瘗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收瘗的形狀與現代寫法不同。收字的古代寫法像一個手掌展開的樣子,瘗字像一個疒部旁邊加上一個帶點的穴字,表示埋葬所使用的坑穴。
1. 小說中描寫了一個神秘的墓地,裡面收瘗了無數財寶。
2. 這片土地上收瘗着古代文明的殘存,引發了很多考古學家的興趣。
收藏、埋葬、埋藏、隱匿、隱藏、秘藏
掩埋、遺藏、封存
顯露、展示、發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