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無人贍養的人。語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漢書·武帝紀》:“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鰥獨或匱於衣食,甚憐愍焉。”參見“ 鰥寡孤獨 ”。
“孤寡鳏獨”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泛指沒有勞動能力、無依無靠的弱勢群體。具體解釋如下:
該成語由四個字組成,分别對應不同困境的人群:
四者合稱,指代所有因失去親屬支持而生活困難的人。
成語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提到:“老而無妻曰鳏,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孟子通過這四個概念,強調社會應對弱勢群體給予關懷,這一思想後來被儒家典籍《禮記》進一步闡發,提出“使鳏寡孤獨皆有所養”的社會理想。
“孤寡鳏獨”與“鳏寡孤獨”含義相同,僅字序不同,均源于《孟子》。兩者的使用場景和權威性無差别,可互換。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
《孤寡鳏獨》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家庭生活單身、沒有配偶或家人陪伴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孤:寸 + 古,共4畫。
- 寡:宀 + 卝,共6畫。
- 鳏:鳥 + 雲,共13畫。
- 獨:犬 + 蔔,共9畫。
來源:
這個成語來源于《詩經·小雅·北山》:“無衣無裳,言笑晏晏,孤寡鳏獨,不寐思我。”意為衣衫破舊,言笑自得,孤獨無人陪伴,夜晚不能入眠。
繁體:
《孤寡鳏獨》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為「孤寡鰥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孤、寡、鳏、獨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
1. 他過着孤寡鳏獨的生活,幾十年裡從未有過結婚的打算。
2. 老人常年獨居,可以說是孤寡鳏獨,對他來說生活是相當孤單的。
組詞:
孤苦伶仃、孤燈寡影、孤獨無依
近義詞:
孤苦無依、孤單寂寞、獨自一人
反義詞:
有家室、團圓幸福、婚姻美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