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綏禦的意思、綏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綏禦的解釋

亦作“ 綏禦 ”。安定抵禦。《後漢書·馬援傳》:“如此,綏禦有體,災眚消矣。”《陳書·南康愍王昙朗傳》:“ 曇朗 少孤,尤為 高祖 所愛,寵踰諸子。有膽力,善綏禦。”《舊唐書·程務挺傳》:“ 務挺 善於綏禦,威信大行,偏裨已下,無不盡力, 突厥 甚憚之,相率遁走,不敢近邊。” 宋 蘇轍 《韓忠彥免同知樞密院不允诏》:“朕以西樞總領兵要綏禦邊防。”


見“ 綏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綏禦(suī yù)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綏”與“禦”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或軍事策略。其核心含義為“安撫與控制并舉,通過懷柔手段實現有效治理”。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分述其釋義與來源:


一、單字釋義溯源

  1. 綏(suī)

    • 本義:車上繩索,引申為“安撫”“安定”。

      《說文解字》:“綏,車中把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安也。”

      例證:《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指以仁政安定天下。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2. 禦(yù)

    • 本義:駕馭車馬,引申為“統治”“掌控”。

      《說文解字》:“禦,使馬也。”

      例證:《尚書·大禹谟》“禦衆以寬”,指以寬和之道治理民衆。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


二、複合詞“綏禦”的權威釋義


三、古籍典例與語境分析

  1.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綏禦華夏,總攬英雄。”

    ——曹操通過安撫中原百姓、駕馭各方勢力,奠定統一基礎。

  2. 《晉書·宣帝紀》:

    “綏禦有方,邊境肅然。”

    ——司馬懿以懷柔與威懾并施的策略,使邊疆安定有序。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四、現代語義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綏禦”一詞雖罕用,但其思想仍見于政治學術語(如“懷柔政策”“軟硬兼施”),強調治理中平衡“柔性安撫”與“剛性管控”的辯證關系。

“綏禦”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凝練,體現“恩威并施”的治理哲學,其權威釋義可追溯至《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經典辭書,并在《後漢書》《三國志》等史籍中具象化實踐。

網絡擴展解釋

“綏禦”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側重,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由“綏”(安撫)和“禦”(駕馭/抵禦)組合而成,核心含義為通過安撫與抵禦手段實現安定。該詞既可指治理中的懷柔策略(如),也可指軍事上的穩定防禦(如)。

二、語境差異

  1. 治理領域
    強調以溫和手段安撫人心,如《後漢書》中“綏禦有體”指通過制度化的安撫達到消除災禍的目的()。

  2. 軍事領域
    側重安定局勢與抵禦外敵的結合,如《舊唐書》記載将領程務挺“善綏禦”,指其既能穩定軍心又能有效防禦突厥()。

三、詞義辨析

四、曆史用例

《陳書》描述南康王昙朗“善綏禦”,既體現其安撫民衆的能力,也暗含統禦軍隊的膽略()。

建議:若需具體文獻出處,可查閱《後漢書》《陳書》等史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北方交通大學賓朋迎門博買務蒼惶嘲啾懲羹吹韲誠是赤精創劇痛深詞條當代電矛鵰翎鼎烹反串分歧撫髀付之丙丁高揭寡斷果茶鼓舞漢思後勤部绛雲堅苦借閲譏評極右鞠報開國承家鱗鬐六押蹑踵怒氣填胸女将跑風平通破屋黔雷诮累裙裾讱默三望雙重順文澌滅堂長逃席腆愧同出頭童晚蠶妄心尾大難掉僞錢聞名喪膽仙分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