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uite obe***nt] 形容非常馴服恭順的樣子。“帖”也作“貼”
“垂首帖耳”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垂:低下;帖:順從。字面指低頭耷拉耳朵,形容人馴服恭順、完全聽命于他人的樣子。該詞多含貶義,常用于批評缺乏主見或過度順從的态度。
二、結構與用法
三、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元代陶宗儀《辍耕錄》:“稍遇貶抑遽若喪家之狗,垂首帖耳,搖尾乞憐。”。後世多沿用此意象,強調對權威的無條件服從。
四、使用場景與示例
五、近義與反義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辨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綜合)。
《垂首帖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垂頭聽取,專心聆聽。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專注地傾聽他人的發言或教誨,表現出尊重和謙虛的态度。
《垂首帖耳》由四個部首組成,依次是:“立”、“左耳”、“卩”、“西耳”。其中,“立”是指立正、擡起、挺直;“左耳”和“西耳”都是耳朵的意思;“卩”是一個單獨的部首,沒有特别的意義。
整個成語由15個筆畫組成。
《垂首帖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公冶長》一章,其中說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說,像聽别人訴訟一樣仔細傾聽别人的意見,如果能夠使人們因此而不産生争端,那麼是很好的。
成語《垂首帖耳》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垂首帖耳」。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成語《垂首帖耳》的書寫形式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而言,它的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是相似的。
1. 他對長輩的教誨總是垂首帖耳,不敢有半分怠慢。
2. 會議上,我們每個人都要垂首帖耳,認真聆聽領導的指示。
1. 垂首:低頭,表示恭敬和謙虛。
2. 帖耳:傾聽,專心聆聽他人的發言。
專心緻志、靜聽、傾耳細聽。
不聞不問、置若罔聞、對聽不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