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expectedly] 表示出乎意料
這麼重的擔子,他居然挑着走了二十裡
1.猶安然。形容平安,安穩。《詩·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 地被山帶 河 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 繆公 以來,至於 秦王 ,二十餘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 唐 陳子昂 《夏日晖上人别李參軍序》:“ 江 漢 浩浩而長流,天地居然而不動。”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徐凝》:“餘昔經 桐廬 古邑,山水蒼翠, 嚴先生 釣石,居然無恙。”
2.顯然。《三國志·魏志·何夔傳》:“顯忠直之賞,明公實之報,則賢不肖之分,居然别矣。”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 岑參 在 西安 幕府詩雲:‘那知故園月,也到 鐵關 西。’ 韋應物 作郡時亦有詩雲:‘寧知故園月,今夕在西樓。’語意悉同,而豪邁閒澹之趣,居然自異。”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 唐 毋煚 有《古今書録》四十卷,又節略羣書四録而成,即體製居然可見,惜并不存。” 葉聖陶 《外國旗》:“她的聲音不見得動聽,但居然是一種哀怨的語調。”
3.俨然。形容很像。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各家經管紀略》:“本政一斷葷酒,皈依 釋 氏,居然一頭陀也。”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綱鹽改票》:“其黠者頗與文人名士相結納,藉以假借聲譽,居然為風雅中人。”
4.竟;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唐 裴度 《雪中訝諸公不相訪》詩:“滿空亂雪花相似,何事居然無賞心?” 明 高啟 《江上晚過鄰塢看花》詩:“花開依舊自芳菲,客思居然成寂寞。” 秦牧 《深情注視壁上人……》:“這群雇傭兵在潰逃途中,煙瘾發作,居然躺在公路旁點起煙燈抽煙,結果一批批都被俘虜了。”
倨然。傲慢的樣子。居,通“ 倨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而婆羅門居然簡傲,垂帷以對,終不面談。”
“居然”是現代漢語中表示意外語氣的副詞,主要用于以下三方面語義功能:
一、表事實與預期相悖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指出,“居然”用于“指出乎意料,常帶有驚訝或反諷語氣”,如“沒想到他居然考了第一名”。這種用法強調結果與主觀預判存在強烈反差,常出現在轉折複句的後半部分,例如:“平時不複習,考試居然及格了”。
二、表超常理的現象 在表達超越常理的事态時,“居然”可配合誇張修辭增強語勢。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記載,該詞能突顯事物突破常規的特性,如“三歲孩童居然能背誦《論語》”。此類表述常見于評論文體,用于強調特殊案例的異常性。
三、表反預期情感傾向 《現代漢語虛詞例釋》分析其隱含的評判色彩,當用于消極語境時帶有責備意味,如“答應的事居然反悔”;在積極語境中則傳遞驚喜感,如“荒地上居然開出牡丹”。這種情感投射功能使其區别于中性副詞“竟然”,後者不攜帶明顯主觀評價。
語義辨析方面,與“竟然”相比,“居然”更側重結果與已知條件的矛盾性。朱德熙《語法講義》特别指出,二者在預設強度上存在差異:“居然”預設說話者有明确預期值,而“竟然”的預設相對模糊。例如“寒冬臘月居然有蟬鳴”比用“竟然”更能凸顯氣候反常的異常程度。
典型用例可見于現當代文學作品,如魯迅《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居然記得我的名字”,通過副詞選擇精準傳遞作者既意外又感懷的複雜心理。
“居然”是一個漢語副詞,讀音為jū rán(注音:ㄐㄩ ㄖㄢˊ),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表示出乎意料
指事情的發生超出預期,帶有驚訝或意外的語氣。例如:
書面語中的“顯然”
在古漢語或較正式的語境中,可表示“清楚明白”或“顯然”。例如:
“居然”最早見于《詩經》,原指“安然”“安穩”,後逐漸衍生出“顯然”和“出乎意料”的用法。例如《史記》中“四塞之國也……其勢居然也”,強調地理形勢的穩固顯然。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義演變或經典用例,可參考《詩經》《史記》等文獻。
按責鞭撲草測曹好超卓斥绌催生禮底數都都磨磨遁心風雲叱咤輔祚功首乖殊函牛鼎豪興胡語絞決節養驚斂燼灰忌妻舊名劇秦美新衉唾勞臣類龜兩階龍蹄沒了當猛武耐面内服瓯蟻滂注蟠虺紋砲鳳烹龍佩帏膨脝殍餓婆焦诠旨日月麗天山峰深遠是勿戍副松柏寒盟題款屯險土坯溫度計五谷囊誣控污傷香纓下農礥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