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謂心神聚合,集中大家的智慧。《文選·王褒·〈聖主得賢臣頌〉》:“故世平主聖,俊乂将自至,若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之君,獲 稷 、 契 、 皐陶 、 伊尹 、 呂望 之臣,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劉良 注:“聚其精爽,會其神理,君臣道合,加以相明;上下不疑,德義諧和。” 明 宋濂 《題朱文公手帖》:“師友相從之盛,聚精會神,德義充洽,如在 泗 沂 之上。”後多形容專心緻志,注意力非常集中。 明 唐順之 《答俞教谕書》:“古人於藝以為聚精會神、極深研幾之實;而今人於藝,則以為溺心玩物、争能好勝之具。”《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無奈他此時是凝心靜氣,聚精會神,生怕錯過節兒。” 巴金 《家》十一:“我畫得不好,不過這幅畫卻是我聚精會神畫出來的,因為你大哥向我央求過好幾回。”亦作“ 聚精凝神 ”。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憶起昨夜那些小孩子,接過禮物攢三集五,聚精凝神,一層層打開包裹的光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聚精會神漢語 快速查詢。
“聚精會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分解如下:
詞義解析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漢代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彰”,原指君臣協作時精神高度契合,後逐漸演變為泛指專注做事的通用表達。
現代用法
近義與反義
使用注意 該成語屬書面化表達,口語中可用“特别專心”“特别認真”等替代。其褒義色彩強烈,多用于肯定專注态度,隱含對行為的贊賞。
聚精會神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專心緻志,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某項工作或活動中。這個成語表達了人在處理事情時集中注意力、竭盡全力的狀态。
聚精會神的兩個字分别由“精”和“神”組成。
“精”字的部首是米,共有4畫。
“神”字的部首是示,共有4畫。
聚精會神這個成語的來源可追溯到《離騷》,出自屈原的作品。屈原在描述自己創作《離騷》這首詩時,使用了“茅茨蘭茷,蔽芾纍纍”來形容他一心想要表達的思想,這裡“蘭茷”即意為聚集,也就是“聚精會神”。
在繁體字中,聚精會神的寫法為「聚精會神」。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聚精會神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聚精會神」,其中“會”是“會”的古體,将“人”字旁變為了“⺅”。
他在比賽中聚精會神,全力以赴,最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聚精
聚神
聚精會神不可或缺
聚精會神戰勝困難
專心緻志
全神貫注
一心一意
全力以赴
心不在焉
漫不經心
敷衍了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