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肱拱立。 唐 杜牧 《戰論》:“六郡之師,厥數三億,低首仰給,橫拱不為,則沿 淮 已北,循 河 之南,東盡海,西叩 洛 ,經數千裡,赤地盡取,才能應費,是天下三支財去矣。”《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橫拱者,言橫其兩肱,拱立而事其帥,他無所為也。”
“橫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肢體動作或軍事行為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橫拱(拼音:héng gǒng)指“橫肱拱立”,即雙臂橫向張開、拱手而立的姿态。該動作常見于古代行軍或禮儀場合,表示肅立、待命或無所作為的狀态。
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杜牧的《戰論》,文中提到士兵“低首仰給,橫拱不為”,形容軍隊消極應戰、僅維持表面姿态的現象。
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引述此文時,胡三省注解:“橫拱者,橫其兩肱,拱立而事其帥,他無所為也”,進一步強調其“形式化動作,缺乏實際行動”的内涵。
曆史背景
在唐代軍事語境中,“橫拱”常被用來批評士兵或将領的懈怠,例如杜牧用此詞描述軍隊因管理不善導緻的消極狀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原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資治通鑒》相關章節或杜牧《戰論》的完整文本。
橫拱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木和拱,總共有8個筆畫。木是指樹木,而拱則表示弓形的拱形結構。橫拱一詞源自古代的建築術語,指的是建築物中用木質材料搭建成的弓形結構。
橫拱的來源與中國古代建築密切相關。古代中國的建築師和工匠們發現,使用橫拱形結構能夠增強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承重能力。因此,橫拱成為了古代建築中的重要構造之一。
橫拱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橫拱」。繁體字多用于港澳地區和台灣地區。
在古代,橫拱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還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在古籍中可以見到的古代寫法為「亥拱」。
1. 這座古老的建築物采用了橫拱結構,經曆了數百年的風雨仍然屹立不倒。
2. 織造的工藝傳統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存在了幾百年,其中的奧秘就蘊含在橫拱控制與杆件設計之中。
1. 橫柱:指建築物中橫置的柱子。
2. 橫梁:指建築物中橫跨于牆壁之間的木制或鋼制梁。
3. 拱橋:指以橫拱結構搭建的橋梁。
4. 拱形:指具有弧形或弓形的形狀。
1. 拱頂:指建築物頂部呈彎曲形的結構。
2. 彎拱:與橫拱類似,指呈現彎曲形狀的建築結構。
橫拱作為一個具有特殊結構形式的詞語,沒有固定的反義詞。但可以根據上下文選擇合適的詞語進行對比,如直柱、平頂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