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排衙的意思、排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排衙的解釋

舊時主官升座,衙署陳設儀仗,僚屬依次參谒,分立兩旁,謂之排衙。 唐 白居易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詩:“不知雨雪 江陵府 ,今日排衙得免無?” 宋 王禹偁 《除夜寄羅評事同年》詩:“應笑排衙早,寒靴踏曉冰。”《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回到衙門,又照例排衙,然後退入籤押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排衙是中國古代官場禮儀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官員在衙署大堂前依品級序列行禮的儀式。《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官員升堂時,衙役依次排列,行禮參谒"。該儀式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據王溥《唐會要》記載,五品以上官員需"每日衙前三刻立班",通過嚴格的位置排序彰顯封建等級秩序。

儀式包含三個核心環節:衙役執仗列隊、官員按品階站位、行揖拜之禮。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描述開封府排衙盛況:"兩廊下司吏軍将,各執刀槍弓箭,列于廳前"。明代時發展出"早衙""晚衙"的定時制度,《明史·職官志》載京官需"每日早衙于承天門,晚衙于東長安門"。

該制度具有雙重文化内涵:從政治層面看,通過視覺化的隊列編排強化官僚體系秩序;從建築規制看,衙署大堂前設置的月台、甬道等空間,正是為排衙儀式設計的專屬場地。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特别指出:"排衙之制,實為朝廷威儀之具象"。隨着封建王朝終結,這一制度在民國初年逐漸廢止。

網絡擴展解釋

“排衙”是中國古代官署中的一種禮儀制度,具體指官員升堂時,衙役陳列儀仗、僚屬依次參谒并分立兩側的儀式流程。以下為詳細解釋:

1.核心含義

官員正式處理公務前,衙署需布置儀仗隊伍,下屬按官職順序參拜并分列兩旁,體現官場等級秩序。這一儀式常見于唐宋至明清時期,是古代官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曆史背景與實例

3.引申用法

現代語境中,“排衙”可引申為“整齊排列”之意。例如“群蟻排衙”一詞,借螞蟻隊列的井然有序形容文字或物品排列規整。

4.儀式流程

  1. 陳設儀仗:衙役在堂前擺放象征威儀的器具;
  2. 僚屬參拜:官員按官職高低依次向主官行禮;
  3. 分立兩側:參拜後站于堂内左右,形成肅穆氛圍。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死案放白首空歸八角鎊子兒報伏奔遯邊功不教而誅滄瀛插班纏繞朝紳出師不利儋耳翁倒盆嘟嘟囔囔多故之秋菲林肺吸蟲矸子構陷廣陵散絕絓言國寳過山橫酷後擁前呼家第戢兵嗟慕驚眠舊址诓人連抱兩瞽相扶裡出外進輪挨妙契明露檸檬酸般量聘用清密取攝弱懦商亭聖門說話客铄景泣金譚宴特大號停落聽營唾絨污僻五旗五尚憲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