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主官升座,衙署陳設儀仗,僚屬依次參谒,分立兩旁,謂之排衙。 唐 白居易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詩:“不知雨雪 江陵府 ,今日排衙得免無?” 宋 王禹偁 《除夜寄羅評事同年》詩:“應笑排衙早,寒靴踏曉冰。”《官場現形記》第五五回:“回到衙門,又照例排衙,然後退入籤押房。”
“排衙”是中國古代官署中的一種禮儀制度,具體指官員升堂時,衙役陳列儀仗、僚屬依次參谒并分立兩側的儀式流程。以下為詳細解釋:
官員正式處理公務前,衙署需布置儀仗隊伍,下屬按官職順序參拜并分列兩旁,體現官場等級秩序。這一儀式常見于唐宋至明清時期,是古代官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語境中,“排衙”可引申為“整齊排列”之意。例如“群蟻排衙”一詞,借螞蟻隊列的井然有序形容文字或物品排列規整。
《排衙》是指官衙中的官員按照職責分工,分列不同的職位完成公務。它既可以指官員的分工職責,也可以指官場上利益的争奪和排斥。
《排衙》的部首是“衣”,總筆畫數為13。
《排衙》這個詞源于古代的官場制度和政治規範。古代官府中有官員按照職責在衙門中排列坐席,按照等級和職權分工處理案件和公務。因此,“排衙”一詞逐漸形成并沿用至今。
《排衙》的繁體字為「排衙」。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排衙》的古漢字寫法為「排衙」。
1. 在古代,官員按照職責在衙門中排衙處理公務。
2. 這個官員貪污受賄,最終被排衙出局。
排班、排列、衙門、衙役、衙内。
分工、官府、衙署、衙門。
整合、合署、集體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