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ie up hair]∶系結頭發
(2) [teens]∶成童的年齡,15至20歲
餘自束發讀書軒中。——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1).束紮發髻。《禮記·玉藻》:“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并紐,錦束髮。” 孔穎達 疏:“錦束髮者,以錦為緫而束髮也。” 漢 劉向 《列女傳·魯秋潔婦》:“潔婦者, 魯 秋胡子 妻也。既納之五日去而官于 陳 ,五年乃歸……婦曰:‘子束髮辭親,往仕五年乃還。’”
(2).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 漢 賈誼 《新書·容經》:“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蹍小節焉,業小道焉;束髮就大學,蹍大節焉,業大道焉。” 唐 鮑溶 《苦哉遠行人》詩:“去時始束髮,今來髮已霜。” 宋 陸遊 《上執政書》:“某小人,生無他長,不幸束髮有文字之愚,自上世遺文, 先秦 古書,晝讀夜思,以求聖賢緻意處。” 清 錢謙益 《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學曾授正議大夫繼妻吳氏仍前封制》:“人臣束髮勵行,老而彌固,則必有賢明之助焉。” 程善之 《春日雜感》詩:“我生始束髮,便思萬裡行。”
(3).指用以束發的頭飾。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晚霞》:“ 龍窩君 嘉其惠悟,賜五文袴褶,魚鬚金束髮,上嵌夜光珠。”
“束發”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面動作
指将頭發紮束起來的動作,常見于古代漢族對頭發的整理方式。例如《禮記·玉藻》中提到“童子之節,錦束發”,強調用錦帶束發以顯莊重。
年齡指代
特指男子15至20歲的成童階段。古代男孩15歲束發為髻,标志進入青少年時期(成童);20歲行冠禮後正式成年。例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中“餘自束發讀書軒中”即以此指代少年時期。
以上内容綜合了《禮記》、文學作品及史學考據,主要參考權威來源。
束發是指将頭發用發夾或發繩等物品束起來,使其不散亂的發型。這一詞彙由“束”和“發”兩個字組成。
“束”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八個筆畫;“發”字的部首是“髟”,總共有十個筆畫。
《束發》一詞來源于古代宮廷禮儀。古人認為,整齊的發型是一種端莊和尊貴的表現,所以在宮廷中的女性常常将頭發束起來,以示身份和品位。
《束發》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束髮」。
古代漢字中,有一種稱為篆書的字體。在篆書中,「束」字的寫法為戍而「發」字的寫法為發。
1. 她用發夾将頭發束起來,顯得整齊大方。
2. 他在重要場合總是束發示人,給人一種莊重的印象。
綁發、紮發、盤發。
盤發、縛發。
散發、松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