俵馬的意思、俵馬的詳細解釋
俵馬的解釋
明 代 江 北地區的一種雜役。指官府将官馬分派給民戶飼養,過一定時期後再由民戶将馬解送指定地點,由官府驗收。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 江 北俵馬之役最稱苦累,而寄養之戶尤多敗困。”
詞語分解
- 俵的解釋 俵 à 方言,把東西分給人:俵分(按份兒或按人分發)。俵散。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俵馬”是明代在江北地區推行的一種特殊賦役制度,具體含義和運作方式如下:
-
基本定義
指官府将官方馬匹分配給民間百姓飼養,民戶需定期将養成的馬匹解送至指定地點,由官府驗收合格後完成服役。
-
曆史背景與目的
該制度主要存在于明代江北地區(今江蘇、安徽北部等地),目的是利用民間資源分擔官馬養殖壓力,保障軍隊、驿站等官方用馬需求,同時降低政府直接養馬的成本。
-
具體運作流程
- 分派階段:官府按戶或田産情況攤派養馬任務,稱為“俵散”。
- 飼養階段:民戶需按标準飼養馬匹,期間承擔飼料、管理等費用。
- 驗收階段:飼養期滿後,民戶需将馬匹送至指定機構(如太仆寺),若馬匹不合格需賠償或重新補養。
-
社會影響
俵馬本質是變相賦役,雖緩解了官府壓力,但加重了百姓負擔。明中後期隨着土地兼并加劇,無地或少地農戶仍被強派養馬任務,導緻民怨頻發,成為明代江北社會矛盾之一。
擴展說明:此制度與“江南糧賦”形成對比,反映明代南北地區差異化的賦役政策。其名稱中“俵”字意為分發,讀音為“biào”,凸顯官府攤派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俵馬是一個現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指背上紮帶子的馬,用來運載貨物。俵馬的拆分部首是馬(馬的取義是指馬匹)和俵(俵的取義是指紮帶子)。
俵馬的筆畫數目是12畫,具體的寫法是:從上到下先寫馬的左半部分,再寫馬的右半部分,最後寫上絲帶。從左到右先寫馬頭,然後是馬腿,再寫絲帶的結。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它就是由馬和俵這兩個字組合而成的。而馬和俵的字形變化在繁體字中并無大的改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俵馬的字形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用一匹俵馬運送了大批貨物到市場。
2. 這種背負着貨物的俵馬非常耐勞。
俵馬的組詞中,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比如俵馬道(指專門用于俵馬行走的道路)和俵馬船(指專門用于俵馬運輸的船隻)。
近義詞可以是扛馬(指用手托舉馬匹)或馱馬(指給馬匹背負貨物)等。
而反義詞則可以是馳馬(指馬匹快速奔跑)或舍馬(指不再使用馬匹)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