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敲骨吸髓 ”。喻殘酷搜括民財。 唐 陸贽 《論長吏以增戶加稅辟田為課績》:“今或重困疲羸,力求附益,捶骨瀝髓,隳家取財,苟媚聚斂之司,以為仕進之路。”
“捶骨瀝髓”是“敲骨瀝髓”的常見誤寫形式,該成語在漢語詞典中的規範形态為“敲骨瀝髓”。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極端殘酷的手段進行壓榨,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結構 “敲骨瀝髓”由兩個動賓短語構成:“敲骨”指敲碎骨骼,“瀝髓”指濾取骨髓。四字連用形成遞進式比喻,最早見于宋代佛教典籍《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敲骨打髓,無有不是”,原指修行者徹底破除執念,後引申為對剝削行為的極端形容。
二、權威釋義
三、語用特征 該成語常用于描述兩種場景:
四、近義辨析 相較“竭澤而漁”強調短視索取,“敲骨瀝髓”更突出過程的殘酷性;與“盤剝殆盡”相比,前者帶有暴力意象,後者側重結果狀态。
主要參考文獻: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線上版
《景德傳燈錄》中華書局校注本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詞條數據庫
“捶骨瀝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uí gǔ lì su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該成語字面意為敲碎骨頭、瀝取骨髓,比喻極端殘酷地剝削或搜刮民財,與“敲骨吸髓”同義。多用于描述統治者或權勢者通過苛捐雜稅等手段壓榨百姓,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
“捶骨瀝髓”生動刻畫了剝削的殘酷性,其曆史根源和現代引申含義均強調對資源或財富的極端掠奪。如需更詳細分析,可參考唐代文獻或相關曆史研究。
闇飾暗箱操作白日夢玻瓈春不靖采薪之患察裡津保衛戰刬滅宸宇赤縣神州寵榮舛雜倒君刁鑽促搯抵官督課度拟發癬奉盛封齋負驽前驅福品夫榮妻顯富說甘王高鬟函括紅絲硯後擁前呼黃芽白蛟布借紙警句井孔進屋吉人天相開廓課録老爺兒履舃交錯凝峻皮屦千裡一曲趨搶掃星上仁山英四律五論酸虀歲律糖蟹套套天師蚊煙無火險不相及香霧仙李蟠根喜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