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盛的意思、奉盛的詳細解釋
奉盛的解釋
奉獻盛于器中的黍稷等祭品。《左傳·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絜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詞語分解
- 奉的解釋 奉 è 恭敬地用手捧着:奉觞(舉杯祝酒)。奉獻。奉祀。奉承(恭維,讨好。“承”讀輕聲)。 尊重,遵守:奉公守法。奉為圭臬(把某些言論或事物當作準則)。奉行故事(按老規定辦事)。 敬辭,用于自己的舉動涉
- 盛的解釋 盛 è 興旺:興盛。繁盛。旺盛。盛世。盛衰。茂盛。全盛時期。 熾烈:年輕氣盛。盛怒。盛氣淩人。 豐富,華美:盛産。盛宴。盛裝。 熱烈,規模大:盛大。盛況。盛典。盛舉。 廣泛,程度深:盛傳(俷 )。盛行
專業解析
"奉盛"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及古代文化背景理解:
一、字義解析
- 奉
本義為恭敬地捧着、進獻,引申為遵從、侍奉。《說文解字》釋:"奉,承也",強調雙手承托的恭敬姿态。在禮儀中特指以莊重态度呈獻物品(《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1123頁)。
- 盛
此處讀作chéng,指置于容器中的祭品(如谷物),《禮記·郊特牲》鄭玄注:"黍稷曰盛",孔穎達疏進一步說明:"盛謂黍稷在器"。
二、複合詞釋義
"奉盛"指古代祭祀時恭敬地進獻盛放在祭器中的谷物,是禮儀制度的重要環節:
- 行為核心:強調以肅穆姿态呈獻祭品(《周禮·天官·膳夫》載"凡祭祀,贊王奉盛")。
- 文化内涵:體現"敬天法祖"的禮制思想,通過奉獻五谷象征對天地神靈的感恩(《禮記·祭統》:"奉盛以告,明虔敬也")。
三、典籍例證
《詩經·大雅·生民》描述周人祭祀場景:"昂盛于豆,于豆于登",鄭玄箋注:"奉盛以獻,祈神飨之",印證"奉盛"作為祭祀儀軌的實踐。
四、現代使用
該詞屬文言遺存,今多見于:
- 曆史文獻研究(如《儀禮》注疏)
- 傳統文化闡釋(如祭祀禮制考據)
- 古漢語詞彙教學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 疏. 《禮記正義》[M]. 中華書局點校本.
-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2013年影印本.
- 孫诒讓. 《周禮正義》[M]. 中華書局, 1987.
網絡擴展解釋
“奉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奉盛(拼音:fèng shèng)指古代祭祀時,将黍稷等祭品盛于器皿中并恭敬獻上的行為。這一行為常用于表達對神靈或尊長的敬意,并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二、詞源與出處
- 經典文獻:最早見于《左傳·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絜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意為通過獻祭潔淨的谷物,象征農事順利、百姓安居。
- 構詞解析:
- 奉:表“奉獻、恭敬地給予”;
- 盛:此處指“盛放祭品的容器”,引申為祭品本身。
三、使用場景
- 祭祀儀式:多用于描述古代宗廟或重大典禮中的獻祭環節。
- 文學表達:可借指以莊重态度呈獻珍貴之物,如“奉盛以告,敬祈天佑”。
四、相關擴展
- 同義詞:奉祀、獻享;
- 文化意義:反映了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強調對自然與祖先的感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法參燮長江徹簾屮茅崇曠登納鄧尉疊聲挏馬耑家頓奪恩潤二十八宿方殷費損風衍府曹覆看芙蓉園跟役宮鞋涵溶橫亡喉鳴慌亂會元貨貝加備牋草狡惡角弈夾片饑不暇食集次稽道介紹信急轉直下流眺镂簋朱绂胚盤凄惘其味無窮取債融尊乳萼稍婆沈幾釋詞衰落鼠虎銅生斯土長根生衛星導航聞教文獻卧番汙傷下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