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鲛人所織的織物。蛟,通“ 鮫 ”。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揚州 有虵市,市人鬻珠玉,而雜貨蛟布。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參見“ 蛟綃紗 ”。
蛟布是漢語中對古代傳說中鲛人所織絲綢的雅稱,特指一種質地輕薄、入水不濡的珍貴織物。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基本定義
蛟布(又稱“蛟绡”)指神話中深海鲛人(人魚)以特殊工藝織成的絲織品。據《述異記》載,此布“輕如雲霧,透如蟬翼”,遇水不濕,象征極緻工藝與稀有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文化意象
蛟布在文學中常喻指超凡脫俗之物。如陸遊《钗頭鳳》以“鲛绡透”形容淚浸羅帕,暗示其薄韌特性;《紅樓夢》中“茜紗窗下,公子多情”亦暗合蛟绡典故。
來源:《中國文學意象辭典》,中華書局,2015年
工藝特征
據《天工開物》推論,蛟布原型可能源于古代嶺南地區的“冰纨”或“龍紗”,以野生蠶絲配合特殊脫膠技術制成,輕薄堅韌,近似現代紗羅織物。
來源:《中國紡織科技史》,科學出版社,2019年
實物佐證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僅49克)印證了漢代已掌握織造超輕織物的技術,或為蛟布傳說的現實參照。
來源:《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鲛人織绡”傳說最早見于晉代《博物志》:“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魚,泣淚成珠,織绡為布。”後演化為“蛟龍吐絲”的衍生意象,反映古人對海洋生物與紡織技藝的神秘化想象。
來源:《中國神話通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蛟布”是一個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傳說中鲛人(神話中的水居生物)所織的織物,其中“蛟”通“鲛”。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記載揚州“蛇市”中有人售賣“蛟布”,并提到“蛟人”即“泉先”(鲛人的别稱)。
部分現代資料(如查字典)将其标注為成語,解釋為“形容人才出衆、能力出色”,認為“蛟”象征神獸的力量,“布”指遍布。但這一說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述異記》原文或權威辭書。
按抑坌沒标态筆鋒秉公滅私博夜穪述塵籠窗牖錯峙大著作電碼點主低首下心對講電話都統粉堵憤嫉宮箫狗塌皮孤孽黃綿花诏胡扯霸溜篲星胡撲搭剞交通大學節會竟夕計算機究訪廐副糾擿擠壓開門康熙刻銘老教老套貿售冕绂哪達奶腥戗柱淺盡窮獨啓右生意手靈手足胼胝泰來否往湯網套褲聽讒土布托慮崄峨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