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時;節令。 晉 陸機 《為周夫人贈車騎》詩:“昔者與君别,歲律薄将暮。” 唐 白居易 《送毛仙翁》詩:“貌隨歲律換,神逐光陰遷。” 宋 陸遊 《嚴州祈雨青詞》:“歲律肇,農功伊始。” 明 何景明 《白菊賦》:“乃歲律之甫遷,慨金氣之何速。”
歲律,漢語複合詞,由"歲"(時間單位)與"律"(規律、法則)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層:
一、天文曆法範疇 指古代以十二律呂對應十二月令的曆法體系。《後漢書·律曆志》記載:"以律管候氣,與天地相應",古人用黃鐘、大呂等十二律管長度變化,推算節氣更疊,形成"歲者,律曆之數也"(《漢書·律曆志》)的觀測體系。
二、文學意象表達 在唐宋詩詞中多用作時間流逝的隱喻,如杜甫《上韋左相》"歲律更新嚴武帳"喻指年序更替,陸遊《冬夜》"歲律峥嵘又暮年"則借指人生年華。這種用法見于《全唐詩詞語通釋》歲時部詞條。
三、現代延伸詞義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補充其現代引申義:① 代指年度法律規章的周期性修訂,如"歲律更張";② 氣象學領域特指年度氣候周期律動,見《氣象學名詞審定本》(2016版)第四章。
“歲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歲時;節令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陸機《為周夫人贈車騎》詩:“昔者與君别,歲律薄将暮”, 指時間的流轉與季節更疊。唐代白居易《送毛仙翁》中“貌隨歲律換”進一步印證了其與時間變化的關系。
時間的規律性
部分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強調“歲月運行的節奏”,如寒暑交替、草木枯榮等自然規律。這種用法多見于文學創作,例如宋代陸遊詩句“歲律肇,農功伊始”即暗含農時與節令的關聯。
提到“中國傳統音樂節奏形式”,但此說法僅見于低權威性來源,且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現代衍生解讀,需謹慎采納。
多用于詩詞或文言語境,例如描述光陰流逝(“神逐光陰遷”)、季節變遷(“秋收冬藏”)等。
岸線白日夢倍欲察事愁哀村鬼呆才甔甀店房丁點兒東臯楓林覆敦苟貪駭悉寒進寒懼痕路環峙蝴蝶夢扈行煎敖賤誕講師焦熬投石腳店結罔謹盜捐館侃侃誾誾苦愛爛紙立說論秀貓道毛遂自薦蒙巾夢覺念恤秾俊懦夫女長當嫁飄流乾符坤珍悭悋傾虧棨信山門深得民心省觀侍班石藓適宜說古檀香梅同源異流投効香英銜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