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律五論的意思、四律五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律五論的解釋

佛教重要經典。四律:一、《十誦律》,六十一卷, 後秦 弗若多羅 譯;二、《四分律》,六十卷, 後秦 佛陀耶舍 譯;三、《僧祇律》,四十卷, 東晉 佛陀跋陀羅 等譯;四、《五部律》,三十卷, 南朝 宋 佛陀什 等譯。五論:一、《毘尼母論》,八卷,本名,《毘尼母經》,失譯;二、《摩得勒伽論》,十卷, 南朝 宋 伽跋摩 譯;三、《善見論》,十八卷, 南朝 齊 伽跋陀羅 譯;四、《薩婆多論》,九卷,失譯;五、《明了論》,一卷, 南朝 陳 真谛 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律五論”是漢傳佛教文獻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屬于佛教經律論三藏中的律藏與論藏部分。該術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釋義存在差異,現結合漢語詞典釋義及佛學研究成果分述如下:

一、四律釋義

  1. 《十誦律》:印度說一切有部根本律典,記載比丘、比丘尼戒條及僧團管理制度,漢譯本共61卷,由鸠摩羅什與弗若多羅合譯。
  2. 《四分律》:法藏部傳承的律典,分四部分記錄250條比丘戒、348條比丘尼戒,唐代道宣據此創立律宗。
  3. 《摩诃僧祇律》:大衆部廣律,包含比丘戒218條、比丘尼戒277條,反映早期佛教僧團生活規範。
  4. 《五分律》:化地部律典,因分五部分得名,記載251條比丘戒法,南朝宋時由佛陀什譯出。

二、五論釋義

  1.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百卷巨著闡釋《大品般若經》,被稱為“論中之王”。
  2. 《中論》:龍樹代表作,以“八不中道”闡述般若空觀思想,奠定大乘中觀學派理論基礎。
  3. 《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述,系統論述瑜伽行派教義,包含十七地修證次第。
  4. 《成唯識論》:玄奘糅譯十家論書,建立唯識學完整體系,闡釋“萬法唯識”要義。
  5. 《俱舍論》:世親著,概括說一切有部教義,被譽為“聰明論”,含六百頌及注釋。

(注:以上編號引用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電子版、中國佛學院教材數據庫等權威佛學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四律五論”是佛教律宗的重要經典總稱,主要用于規範僧團戒律和修行體系。以下是具體解釋:

一、四律(四部核心律典)

  1. 《十誦律》(61卷)
    由後秦弗若多羅翻譯,屬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律典,側重戒律的詳細分類與解釋。

  2. 《四分律》(60卷)
    後秦佛陀耶舍譯,屬昙無德部(法藏部)律典,漢傳佛教最通行的戒律依據,唐代道宣以此創立南山律宗。

  3. 《摩诃僧祇律》(40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屬大衆部律典,記載早期僧團戒律實踐。

  4. 《五分律》(30卷)
    南朝宋佛陀什等譯,屬彌沙塞部(化地部)律典,内容簡明系統。


二、五論(五部律學論釋)

  1. 《毘尼母論》(8卷)
    失譯,原名《毘尼母經》,闡述戒律的起源與根本原則。

  2. 《摩得勒伽論》(10卷)
    南朝宋伽跋摩譯,系統解釋《十誦律》的戒條細則。

  3. 《善見論》(18卷)
    南朝齊伽跋陀羅譯,又名《善見律毗婆沙》,注釋《四分律》的重要論典。

  4. 《薩婆多論》(9卷)
    失譯,對有部戒律的理論擴展,涉及持戒與忏悔方法。

  5. 《明了論》(1卷)
    南朝陳真谛譯,以問答形式解析戒律疑難問題。


三、曆史意義

四律五論涵蓋佛教部派戒律體系,尤其對中國律宗的形成影響深遠。其中《四分律》因適應漢地文化成為主流,而五論則為律學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癜風筆區不谷朝客雠柞船腳貙甿除召毳膻淡晴達志頂門多則惡衣菲食放馬後炮豐烈負學高阡歸仁寒泉颢氣化被萬方灰酒頰顋髻叢結賬經國匶路榼榼啐啐口爽狂豔款托攔禁老輩累乏廉敬禮陳理度輪舶路卡蠻市命駕披發竅合忍俊不住沙所神通廣大十步之内,自有芳草事典踏踧讨米淘氣鬼鐵門限筆痛腸童男王氈無生小孩效用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