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決的意思、齒決的詳細解釋
齒決的解釋
用牙齒咬斷。《禮記·曲禮上》:“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 孔穎達 疏:“濡,濕也。濕軟,不可用手擘,故用齒斷決而食之。決,猶斷也。”《孟子·盡心上》:“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 朱熹 集注:“齒決,齧斷乾肉,不敬之小者也。” 梁啟超 《新史學·論書法》:“《史記》之書法也,豈嘗有如 廬陵 之《新五代史》, 晦菴 之《通鑒綱目》,咬文嚼字,矜愚飾智,齗齗於緦小功之察,而問無齒決者哉!”
詞語分解
- 齒的解釋 齒 (齒) ǐ 人和動物嘴裡咀嚼食物的器官(通常稱“牙”):牙齒。齒腔。齒髓。齒龈。齒冷(笑必開口,笑的時間長了,牙齒就會感到冷。因謂譏笑于人,如“令人齒齒”)。 排列像牙齒形狀的東西:齒輪。鋸齒。梳
- 決的解釋 決 é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決江疏河”。 堤岸被水沖開:決口。潰決。 斷定,拿定主意:決定。決斷。決計。決然。決勝。決議。猶豫不決。 一定(用在否定詞前):決不後退。 決定最後勝敗:決賽。決戰。
網絡擴展解釋
“齒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用牙齒咬斷”,尤其在特定禮儀或文獻中用于描述處理食物的方式。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字面釋義
“齒”指牙齒,“決”有斷、裂之意,組合後字面意義為“用牙齒咬斷”。多用于描述食用肉類時的動作,例如:
- 《禮記·曲禮上》記載:“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濕軟的肉可用牙齒咬斷,幹肉則不可用齒咬)。
2.禮儀與規範
該詞常見于古代禮儀規範中:
- 孔穎達注疏指出,濕肉因質地軟,可用齒斷;幹肉需用手掰開,用齒咬斷被視為失禮。
- 朱熹在《四書集注》中進一步說明,咬斷幹肉是“不敬之小者”,強調禮儀細節的重要性。
3.文獻中的引申用法
部分文獻将其作為典故,用于批判拘泥小節的行為:
- 梁啟超在《新史學·論書法》中,以“齒決”諷刺史學家過度糾結瑣碎禮節,忽略大局。
- 宋代詩人曹勳、明代劉麟等也在詩作中使用該詞,借以表達對生活細節或社會現象的看法。
4.現代使用場景
如今“齒決”已較少出現在日常用語中,主要用于學術讨論或古籍解讀,例如研究古代飲食禮儀、文獻訓诂等領域。
提示:如需查看更完整的文獻例句或考證細節,可參考《禮記》《孟子》等典籍原文,或訪問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如)。
網絡擴展解釋二
《齒決》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齒決》(chǐ jué)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牙齒咬合時的決斷。它形象地描述了牙齒咬合時的力量和決斷。
拆分部首和筆畫
《齒決》的拆分部首是⻗(犬部),總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齒決》一詞最早出現在《容齋隨筆·禮政辨》一書中,書中描述了牙齒咬合時力量的決斷,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繁體
《齒決》是《齒決》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沒有固定的标準寫法。不同的人、地區和時代可能會有些微的差異。然而,一般來說,古時候寫作《齒決》或《齒決》。
例句
1. 他憑借堅韌的《齒決》成功地咬斷了那根皮筋。
2. 這隻動物的牙齒非常鋒利,它的《齒決》十分可怕。
組詞
《齒決》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
近義詞
牙齒咬合時的決斷沒有與《齒決》意思完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近義詞。
反義詞
與《齒決》相對的反義詞可能是牙齒咬合時的遲疑或不決斷。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