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狂谄媚。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大夫 嚭 者,狂佞之人,達於策慮,輕於朝事。”
“狂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狂佞”由“狂”和“佞”二字組成:
行為特征
指一個人同時表現出兩種矛盾特質:
曆史用例
漢代趙晔《吳越春秋》中提到:“大夫嚭者,狂佞之人,達於策慮,輕於朝事。”此處以吳國大夫伯嚭為例,說明其雖有機謀卻輕浮谄媚,最終誤國。
“狂佞”通過結合“狂”與“佞”的負面特質,生動刻畫了一種虛僞而矛盾的人格形象,具有鮮明的批判色彩。
《狂佞》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行為狂傲、自負、自命不凡、好大喜功,在做事時過于魯莽沖動的表現。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自以為是、不顧他人感受和反對意見的人。
《狂佞》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犭(犬的部首)和佞。其中,“犭”作為一個部首,表示與犬(狗)相關的事物,這裡可能與人的動物性、野性有所關聯;“佞”的原義是指犬從後面咬人的行為。
狂(kuáng)的拆分部首是犭(犬的部首),共有七個筆畫。
佞(nìng)的拆分部首是亻(人的部首),它共有八個筆畫。
《狂佞》一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背景。在古代社會,官員通常有一位忠誠、用心的輔佐者被稱為佞臣。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佞臣漸漸演變為一種貶義詞,特指那些出于個人私利違背國家和社會利益的權臣。
《狂佞》的繁體字為「狂佞」。
在古代,《狂佞》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字形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意義和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1. 他總是不聽他人的建議,自以為是的行為真是一個狂佞之輩。
2. 那個狂佞的行為違背了公司的規定,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狂徒、狂妄、狂放、佞臣、佞幸等。
自負、狂妄自大、驕傲自大。
謙虛、謙遜、謙和、恭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