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詩外傳》卷三:“ 成王 封 伯禽 於 魯 , 周公 誡之曰:‘往矣,子無以 魯國 驕士。吾 文王 之子, 武王 之弟, 成王 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髪,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記·魯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髪”。後遂以“吐哺握髪”形容禮賢下士,求才心切。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夫 周公 大聖,以貴下6*賤,吐哺握髮,懼於失人。”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三折:“雖然做不得吐哺握髮下名流,也是喒的風雲湊。”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五幕:“巍巍宰輔呵吐哺握發,金璧贖我呵重睹芳華。”亦作“ 吐哺捉髮 ”。 唐 韓愈 《後廿九日復上書》:“今雖不能如 周公 吐哺捉髮,亦宜引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吐哺握發漢語 快速查詢。
“吐哺握發”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執政者或領導者為招攬人才而盡心竭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和《韓詩外傳》。西周時期,周公(姬旦)輔佐周成王時,為招攬人才,常“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即洗頭時多次握發停洗、吃飯時多次吐食停餐,唯恐錯過賢士。
“周公在周盛時,天下太平,四夷賓服,猶且吐哺握發,以納天下賢士。”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這一成語至今仍被廣泛引用,尤其在強調人才戰略或領導風範的語境中。
《吐哺握發》是指一個人懷才不遇或者毫無成就,非常沮喪和失落的情緒。
《吐哺握發》的拆分部首是“口”、“手”和“發”,它們分别代表着“嘴巴”、“手掌”和“頭發”。
根據五筆輸入法,拆分的筆畫數分别為:
“吐”- 6畫
“哺”- 9畫
“握”- 12畫
“發”- 15畫
《吐哺握發》源自清代袁枚的《藝文類聚·谀诔類》。意指在社會上有才華但是得不到發揮,感到沮喪痛苦。
《吐哺握發》的繁體寫法為《吐哺握髮》。
古代漢字寫法中,《吐》可以寫作“吐口”,《哺》可以寫作“乜蔔”,《握》可以寫作“屋衛手”。
他一直懷才不遇,每次想起自己的現狀就感到《吐哺握發》。
悲憤欲絕、絕望無助、自暴自棄、才氣浪費
志得意滿、充實滿足、才高八鬥
騰雲駕霧、登峰造極、一帆風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