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亂思治的意思、闵亂思治的詳細解釋
闵亂思治的解釋
憐憫亂世而思盼治世。 明 張綸 《林泉隨筆》:“遭 元 末喪亂,其詩悠深思遠,屬詞命意,皆有懷君念國閔亂思治之意。”
詞語分解
- 闵的解釋 闵 (閔) ǐ 憂忠,兇喪:闵兇。 古同“憫”,憐恤,哀傷。 古同“憫”,憂慮。 勉力:闵勉。 昏味,糊塗:闵然不敏。 姓。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 思治的解釋 想望治世。《詩·曹風·下泉序》:“《下泉》,思治也。 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明王賢伯也。” 孔穎達 疏:“此謂思上世明王賢伯治平之時。”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國安由萬邦之
專業解析
“闵亂思治”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面對社會動蕩、混亂的局面,内心憂慮并深切渴望國家安定、政治清明。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
- 闵 (mǐn): 通“憫”,意為憂慮、哀傷、憐恤。《說文解字》釋“闵”為“吊者在門也”,本指哀悼,引申為對不幸或混亂的深切憂慮。
- 亂 (luàn): 指混亂、動蕩、無秩序的狀态,常特指社會動亂、政治腐敗或戰亂頻仍。《說文解字》釋“亂”為“治也”,段玉裁注:“亂本訓不治,不治則欲其治,故其字從乙。乙以治之。”即其本義包含了對治理的渴望。
- 思 (sī): 意為思考、考慮、希望、渴望。表達内心的期盼與向往。
- 治 (zhì): 指安定、太平、有秩序的狀态,與“亂”相對。特指國家治理得當,社會和諧穩定。《玉篇》釋“治”為“理也”,即管理、整治使之有序。
- 整體釋義: 因憂慮國家或社會的混亂動蕩局面,而深切渴望得到治理,恢複安定與秩序。體現了對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對亂世的憂患意識。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 憂患意識: “闵亂”體現了對時局動蕩的深切憂慮和責任感,是士大夫或民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 政治理想: “思治”表達了強烈的政治訴求,渴望賢明君主或有效治理,實現國泰民安。這是儒家“治國平天下”理想的體現。
- 曆史反思: 該成語常出現在描述朝代更疊、社會動蕩的曆史語境中,反映了人們對曆史教訓的總結和對長治久安的期盼。
三、典籍用例
- 《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雖未直接使用“闵亂思治”四字,但詩句深切表達了民衆在勞苦困頓中對安定生活(“小康”)和國家安甯(“綏四方”)的渴望,體現了“闵亂思治”的精神實質。
- 《漢書·循吏傳序》:“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至于文、景,遂移風易俗。是時,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于嚴,而民從化。” 這段描述了漢初統治者反思秦朝暴政導緻的亂局(隱含“闵亂”),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任用賢能官吏(體現“思治”并付諸實踐),最終達到“移風易俗”的治理效果。
四、總結
“闵亂思治”凝練地概括了中華民族在面對社會動蕩時的一種普遍心理狀态和集體訴求:對混亂現狀的深切憂慮(闵亂)與對安定有序、治理有方的熱切期盼(思治)。它不僅是重要的曆史詞彙,也蘊含着深刻的治國理政智慧和對社會和諧穩定的永恒追求。
參考來源:
- 許慎(撰), 徐铉(校定). 《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顧野王. 《玉篇》(古本輯錄,參考後世刊本及研究成果)。
-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
- 班固.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闵亂思治”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憐憫亂世而思盼治世,表達對混亂時局的痛心與渴望安定治理的願望。該詞常用于描述對動蕩社會的反思與治理期待。
2.詞語結構解析
- 闵:通“憫”,意為憐憫、哀傷。
- 亂:指社會動蕩、混亂無序的狀态。
- 思治:渴望安定、尋求治理之道。
合起來即“因憐憫亂世而思考如何實現治世”。
3.出處與用法
- 文獻出處:最早見于明代張綸《林泉隨筆》:“遭元末喪亂,其詩悠深思遠,屬詞命意,皆有懷君念國、闵亂思治之意。”。
- 應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中,強調對亂世的反思及對治世的向往。
4.近義與關聯詞
- 近義成語:哀鴻遍野、憂國憂民。
- 關聯語境:常見于描述文人志士在動蕩時期的情懷,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患意識。
5.現代引申
現代語境中,該詞也可用于比喻對混亂局面的反思與整治決心,例如企業管理或社會治理中亟需解決的難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古籍《林泉隨筆》或權威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鼻梁骨避人壁書褫奪垂天翅帶減腰圍打末當量達郁點化邸史第行訛幻發慮泛泛之交奉朔覆驗附援涫漱還軍海碗函腳黑甜甜畫橋椄槢結籽靜坊鶄莊抗對狂嗥連續光譜劉覽螺鬟煙發明細賬罙入盤查骞腹千軍萬馬青鬓慶赉啓用三春傷幸山盟贍身善俗肅艾踏袎腿腕晚上诿棄五代十國狹陋相反數孝廉方正歊溽枭私西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