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邑名。 春秋 魯 地。在今 山東省 費縣 境。《左傳·哀公八年》:“ 吳 師克 東陽 而進,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齊 地。在今 山東省 臨胊縣 境。《左傳·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東陽 而遂圍 萊 。” 杜預 注:“ 東陽 , 齊 竟上邑。”
(3).古邑名。 戰國 楚 地。在今 江蘇省 盱眙縣 境。《國語·楚語上》:“若資 東陽 之盜使殺之,其可乎?” 韋昭 注:“ 東陽 , 楚 北邑。”
(4).古地區名。 春秋 晉 地。相當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東 邢台 、 邯鄲 一帶。《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吳 略 東陽 。” 杜預 注:“ 東陽 , 晉 之 山 東邑, 魏郡 廣平 以北。”
(5).古地區名。 戰國 趙 地。《韓非子·初見秦》:“以 代 、 上黨 不戰而畢為 秦 矣, 東陽 、 河 外不戰而畢反為 齊 矣。” 陳奇猷 集釋引 鮑彪 曰:“ 東陽 屬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漢 東陽侯 張相如 。《漢書·賈誼傳》:“於是天子議以 誼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東陽侯 、 馮敬 之屬盡害之。” 顔師古 注:“ 東陽侯 , 張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賈》:“上既悅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與 東陽 ,道既擯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沉約 。因其曾為 東陽 守,故稱。 宋 曹組 《蓦山溪·梅》詞:“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消瘦損, 東陽 也,試問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詞:“風流漸懶,但詩惱 東陽 ,病添 中散 。”參見“ 東陽銷瘦 ”。
(8).複姓。 南朝 宋 有 東陽無疑 。
東陽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依據權威文獻釋義如下:
指太陽初升時的東方陽光,象征光明與生機。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為“旭日東升之光”,常見于古詩文描繪晨景,如唐代詩人李商隱《早起》中“東陽初上赤闌橋”即指朝陽映照之景 。
地理沿革
來源:《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置會稽郡,轄東陽等縣” ;《水經注·漸江水》詳述其地理位置 。
文化意義
以“東陽郡”“東陽道”代指浙中地區,是古代文人荟萃之地。南宋陸遊詩中“東陽酒美客頻來”即指此地風物 。
罕見複姓,源自春秋時期鄭國東陽邑(今河南鄭州),後以封地為氏。
來源:唐代林寶《元和姓纂》載“東陽氏,出自姬姓,鄭大夫食邑東陽,因氏焉” 。
以上釋義綜合曆史文獻、地理典籍及語言學權威資料,涵蓋自然意象、地域文化與姓氏淵源三重維度。
“東陽”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
春秋魯地
位于今山東省費縣境内,見于《左傳·哀公八年》記載吳國軍隊攻克東陽的事件。
春秋齊地
在今山東省臨朐縣境内,《左傳·襄公六年》提到齊國在此築城并圍攻萊國。
戰國楚地
位于今江蘇省盱眙縣一帶,《國語·楚語上》記載楚國曾利用東陽的盜賊實施計謀。
春秋晉地
泛指今河北省太行山以東的邢台、邯鄲地區,《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提到晉國将領荀吳在此活動。
漢代東陽侯張相如
西漢初年功臣,賈誼曾因他的排擠未能受重用。
南朝梁沈約
因其曾任東陽太守,後人以“東陽”代稱他。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曆史人物及姓名學解釋,如需進一步查閱原始文獻或地名考據,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典籍。
白鶴峰卑院奔叛補牙塵秕程巧逞權馳爽揣時度力觸目大例彈章怛傷得樣兒觝突房狀繁減犯釁蝮蠍赙贈割減廣赜豪忲黑三合落兒何足猴查會武宴監榷監收亟縛屣巾帨究掩蠟紙陵居龍旒履獲馬勃密令木桃南山矸年幾逆溯千佛洞青篠箔欽企三已傻兒凹失心瘋詩選稅銀素英跳幫痛陳透骨酸心投環土作霞光香波曉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