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魈的意思、山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魈的解釋

(1) [mandrill]∶猕猴的一種。面部皮膚藍色,鼻子紅色,吻部有血須,尾極短,多群居,産于非洲西部

(2) [monster]∶傳說中山裡的怪物

詳細解釋

動物名。猴屬。狒狒之類。體長約三尺,頭大面長,眼小而凹,鼻深紅色,兩頰藍紫有皺紋,腹部灰白色,臀部有一大塊紅色脾胝,尾極短而向上,有尖利長牙,性兇猛,狀極丑惡。古代傳說以為山怪,又稱“山蕭”、“山臊”、“山繅”等,記述狀貌不一。 唐 戴孚 《廣異記·斑子》:“山魈者, 嶺 南所在有之,獨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者好施脂粉。於大樹中做窠。” 唐 白居易 《送人貶信州判官》詩:“溪畔毒沙藏水弩,城頭枯樹下山魈。” 宋 陸遊 《得所親廣州書》詩:“人稀野店山魈語,路僻蠻6*村荔子繁。” 章炳麟 《噀伧文》:“毋作山魈,鼠竊狗偷。”《人民文學》1978年第7期:“這一下,老人們全都撞着了山魈一樣,走都走不疊。”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山魈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山魈”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既指神話傳說中的鬼怪,也指現實中的靈長類動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神話傳說中的“山魈”

  1. 形象與特征
    山魈在古籍中被描述為山林中的精怪,常見形象為獨腳、人面猴身、身材矮小,腳跟朝前腳尖向後,喜夜間活動,常騷擾人類。部分文獻稱其“頭大面長,眼小而凹”,甚至能徒手撕裂虎豹,被視為山中霸王。

  2. 别稱與文獻記載
    山魈又名“山臊”“山鬼”“獨足鬼”等,最早見于《神異經·西荒經》和《抱樸子·登涉》,記載其“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古人将其視為山林未知力量的象征,體現了對自然的敬畏。

  3. 文化影響
    俗語“甯遇豺狼,不碰山魈”反映了古人對它的忌憚,認為其危險性超過常見猛獸。


二、現實中的“山魈”動物

  1. 生物特征
    山魈(學名:Mandrillus sphinx)是現存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雄性體長可達1米,面部皮膚呈藍色,鼻梁至吻部有鮮紅色條紋,兩頰具藍紫色褶皺。

  2. 習性與分布
    群居生活于非洲西部熱帶雨林,以野果、昆蟲、小型動物為食,天敵主要為花豹。其鮮豔的面部色彩用于群體内識别和威懾對手。

  3. 名稱由來
    因面部形似鬼怪,故得名“山魈”。


三、總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抱樸子》《神異經》等古籍,或查閱靈長類動物學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山魈

山魈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一種傳說中生活在山中的神秘動物,形态獨特,經常用來形容形象丑陋或者怪異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山魈的部首是山(shān),它的構成筆畫數為12。

來源

山魈一詞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描述了一種生物形态奇特的神話傳說動物。傳說中山魈在山中行走,具有吸食人血的能力,非常恐怖神秘。

繁體

山魈的繁體字為「山魈」,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山魈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目前沒有找到它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他長得像個山魈,毛發稀疏,鼻子扁平。

2. 那個人的樣子看起來就像山魈一樣,讓人不寒而栗。

組詞

山魈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通常單獨出現。

近義詞

山魈的近義詞包括怪物、畸形、奇形怪狀等。

反義詞

山魈的反義詞可以是正常、普通、美麗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