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逶遲 ”。
逶遲(wēi ch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主要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其核心含義指曲折綿延、緩慢行進或徘徊不前的狀态,常用來形容道路、水流、行動等的蜿蜒曲折或徐緩之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曲折綿延
形容事物蜿蜒伸展的樣子,如山路、河流的曲折連綿。
例:王維《送别》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逶遲”可暗含歸途的曲折漫長)。
緩慢行進
指行動遲緩、徘徊不前,帶有從容或遲疑的意味。
例:《文選·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詩》:“逶遲睢渙間,迢遞見征帆。”李善注:“逶遲,行貌。”
“逶遲”屬于疊韻聯綿詞(雙音節單純詞),兩字韻母相近(“逶”為微韻,“遲”為脂韻,古音相近),不可拆解單字釋義。
“逶”從“辵”(辶),與行走相關;“遲”從“辵”,表遲緩。二字組合強化了“緩慢曲折”的意象。
《漢語大詞典》(第12冊,第814頁):
逶遲:亦作“逶遟”。彎曲下垂貌;徘徊貌,徐行貌。
引用《楚辭·九歎·離世》“遵江曲之逶移兮”王逸注:“逶移,長去貌。”
《文選》李善注(中華書局版):
多次注解“逶遲”為“行貌”或“徘徊之狀”,如卷二十六謝靈運《登臨海峤》詩注。
古代詩文用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創作、古風語境或學術研究,日常交流極少出現。需注意避免與形近詞“逶迤”(wēi yí,表綿延不絕)混淆。
參考資料:
“逶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ēi chí,主要含義及解釋如下:
動作描述
抽象引申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
谙解比例尺補蓺城第馳湧從此往後淬妃丹洞黨駢東菑都君多識讀爲貳相粉團浮侈格勒拱挹指麾橫舍鹘握佳茗角仗潔牙金毳集注欄子馬勞毀疠人毛衣慕從木瓜齧雪拟鹽拍案驚奇偏解乾親人琴人徒戎辔閏年上半天上層路線商搉釋冕霜府水精床四愁宿居題筆庭旅倜傥不群體無完膚提要鈎玄童孩同義語退人賢人酒線條憲則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