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不間親”。亦作“疎不閒親”。謂關系疏遠者不介入關系親近者之間的事。《韓詩外傳》卷三:“臣聞之:‘卑不謀尊,疎不閒親。’臣,外居者也,不敢當命。”《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疏不間親,’ 亮 何能為公子謀?”《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常言道:‘疎不間親。’你我終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 清 李漁 《凰求鳳·媒間》:“自古道:‘疎不間親’,你同 許 家娘娘,已定了終身之約,我若還説出來,這段姻緣就有些不穩了。”
“疏不間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ū bù jiàn qī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核心解釋
指關系疏遠的人不應介入或離間關系親近者的事務。強調人際關系的親疏界限,主張保持適當距離。
深層引申
在政治或軍事策略中,也指通過聯姻等方式拉近與某一方的關系,形成利益聯盟,從而孤立其他勢力,使被孤立方難以破壞親近者的關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例句,可參考《管子》《韓詩外傳》等文獻原文。
《疏不間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相互幫助,不要産生隔閡和疏遠。
下面是對《疏不間親》拆分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疒、不
筆畫:疒(9畫)、不(4畫)
《疏不間親》的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商君列傳》中。當時的國君商鞅號召人們要親密相處、互相關愛,以保持國家的安定和祥和。
繁體寫法:疏不間親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疏不閒親
例句:他們兩兄弟一直非常親密,從來沒有疏遠過對方。他們是真正明白《疏不間親》這個道理的。
組詞:相疏、間親
近義詞:息親
反義詞: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