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供養。亦指供養的物品。共,通“ 供 ”。《管子·形勢解》:“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死,不治。適其共養,此不當醫治。”《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少府, 秦 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
“共養”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和時代背景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基本定義
指“供養”或“供養的物品”,其中“共”通“供”。例如《管子·形勢解》提到“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強調家庭成員共同承擔供養責任。
曆史用例
基本定義
指共同承擔養育、照顧的責任,常用于家庭或集體場景。例如父母共同撫養子女,或社會機構協作照顧弱勢群體。
使用場景
“共養”需結合語境理解:古代多指“供養”,現代更強調“共同承擔”。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可參考《管子》《史記》等古籍。
共養是指多方共同承擔養育、撫養或照顧某物或某人的責任和義務。作為一個動詞,共養強調了合作、共同承擔和分享養育的重要性。
拆分部首:共(共字頭部首)+ 八(八字底部首)
拆分筆畫:共養共(4畫)+ 八養(6畫)
來源:《共養》一詞來源于漢語,早已成為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的專有名詞。這個詞在社會交往和家庭關系中具有重要意義,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互助、關愛和共同發展的價值觀。
繁體字:共養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字典《說文解字》記錄的共字形為“凡與共部,言即癸魚八兒”,養字形為“凡與風宀,言即丞”。古時的共字和養字與現代寫法相比有着一些不同。
例句:1. 婚姻是共養愛情的一種方式,夫妻共同承擔着家庭的責任和義務。2. 社會應為弱勢群體提供共養的機會和平台,讓每個人都能得到關愛和照顧。
組詞:共同養育、共同撫養、共同照顧、共同承擔、共同發展。
近義詞:共同培育、共同關懷、共同扶養。
反義詞:獨立養育、單獨撫養、個人照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