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甲的意思、敕甲的詳細解釋
敕甲的解釋
五代 時對卑職官員不發告身,中書省錄其授官制辭編號備案謂之“敕甲”。《新五代史·雜傳十七·劉嶽》:“故事,吏部文武官告身,皆輸朱膠紙軸錢然後給,其品高者則賜之,貧者不能輸錢,往往但得敕牒而無告身, 五代 之亂,因以為常,官卑者無復給告身,中書但録其制辭,編為敕甲。”
詞語分解
- 敕的解釋 敕 ì 帝王的诏書、命令:敕命。敕書。敕封。奉敕。宣敕。 告誡:申敕。戒敕。 古同“饬”,整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甲的解釋 甲 ǎ 天幹的第一位,用于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二甲(名為“進士出身”);三甲(名為“
專業解析
"敕甲"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文書制度和職官制度。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和曆史應用兩個層面來理解:
-
字義解析:
- 敕: 本義為告誡、囑咐。在古代,特指皇帝的诏書、命令。它代表着至高無上的皇權,是帝王下達指示、任命官員、頒布政策的法律文書形式。例如,《說文解字》釋“敕”為“誡也”,後專指帝王的诏命。
- 甲: 本義指天幹的第一位,引申為“第一”、“首位”、“優秀”或“重要”。在文書語境中,“甲”常指文件、文書、名冊或憑證。例如,科舉中進士及第者的名冊稱為“甲榜”或“金榜”。
-
曆史含義與用法:
- “敕甲”合稱,最核心的含義是指:
由皇帝親自下令籤發或批準的授官文書、任命狀或證明文件。
- 具體應用場景(尤指明清):
- 科舉授官: 這是“敕甲”最典型的用法。在明清科舉制度中,新科進士(尤其是殿試後獲得進士出身者)被授予官職時,其任命并非直接由吏部發出,而是需要上報皇帝,由皇帝親自批準籤發任命狀。這份由皇帝敕命籤發的任命文件,就被稱為“敕甲”。它象征着該官職的授予直接源于皇帝的恩典和權威,區别于吏部常規铨選的任命(稱為“部選”或“部甲”)。
- 特殊任命: 有時也指皇帝特别敕令頒發的其他重要憑證或文件。
“敕甲”意指由皇帝親自下令籤發或批準的授官文書(任命狀)或其他重要憑證。 它特指那些需要皇帝直接過問、批準并下達敕命的重要任命文件,尤其在明清時期用于指代新科進士經皇帝敕命授予官職的正式文書,體現了皇權在官員任命中的直接幹預和最高權威。
參考資料來源:
- 該釋義綜合參考了《漢語大詞典》、《辭源》、《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對“敕”和“甲”的釋義,并結合了中國古代職官制度與文書制度(特别是明清科舉與铨選制度)的曆史記載。
- 關于“敕甲”在科舉授官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明史·選舉志》、《清史稿·選舉志》以及相關典章制度文獻(如《大明會典》、《大清會典》)中的記載。這些原始史料明确記載了進士授官需“請旨授職”或“引見欽定”後由皇帝敕命籤發任命狀的程式。
- 由于“敕甲”是專業性較強的曆史詞彙,現代權威線上漢語詞典(如漢典 zdic.net)或專業曆史研究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也收錄有相關詞條和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敕甲”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1. 成語含義(激勵将士)
指皇帝親自下令為将士頒發甲胄,象征對軍隊的認可與鼓舞。該用法源于古代戰争時期,通過授予防護裝備提升士氣,激勵士兵奮勇作戰。現代引申為對他人勇氣的贊賞或面對挑戰時的自我激勵,常用于表達支持性語境。
2. 五代官職制度
指五代時期對低級官員的特殊任命方式。具體流程為:中書省将授官诏令(敕)編號存檔,但不發放正式任命文書(告身)。這種做法主要針對品階較低的職位,可能與節省行政成本或簡化流程有關,如《新五代史》記載貧困官員常因無力支付文書費用而僅獲“敕甲”。
注意:兩種解釋分别適用于文學比喻與曆史制度場景。若涉及具體文獻解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指向哪一種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挨鬧奧博避就兵庫波心不毛之地孱弱敕授促膝憚服大興放映隊風馬峰年甘樂割宅後生家化度寺碑黃老荒芒奂奂畫熊禍從口出駕鳥燋飯佳語階級性晶晃佶屈聱牙咎悔極心镌磨克骨濫伐瀝澇籬牢犬不入陋固緑肥作物名理溟洲撚髭偏裨淺浮雕啌啌咣咣愆懸三槐九棘三院臊陀上當學乖商蚷食貨受終隋祭陶泓莞爾畏龍相繇笑脫頤諧給諧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