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災禍;災患。 漢 班固 《奕旨》:“隱居放言遠咎悔,行象 虞仲 信可喜。”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時恭默,咎悔不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三》:“ 衡 ( 禰衡 )恃才倜儻,肆狂狷於無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謂咎悔之深矣。”
(2).指悔過,追悔自責。 清 陳夢雷 《絕交書》:“年兄不自咎悔,對人反責不孝以十四年紀綱到省,不與回書。”
“咎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該詞兼具客觀災禍與主觀悔過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例如《水經注》評祢衡“咎悔之深”,既含對其遭遇的慨歎,亦暗指其行為招緻禍患。
提示:以上釋義綜合了古代典籍及現代詞典解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咎悔(jiù huǐ)指的是對過去所犯的錯誤或過失感到悔恨和自責。
拆分部首和筆畫咎悔的部首拆分為口和心,口部字形表示聲音,心部表示與情感、内心相關的事物。該字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咎悔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周禮·地官司徒》中。繁體寫法為咎懊(jiù ào)。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咎悔的字形寫作 "救攷",由兩個部分組成。字形中的攵表示手持兵器,而攴表示動作,兩者組合表示抨擊、批評,引申為悔恨自責。
例句他對之前的決策深感咎悔。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常見的相關詞語:忏悔、自責、懊悔。
近義詞:自責、忏悔。
反義詞:滿意、慶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