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龍的意思、畏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龍的解釋

見龍而懼。傳說古代有個 葉公子高 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着龍,房屋上也刻着龍。有一天,龍真的到 葉公 家裡,從窗口把頭探進來。 葉公 見了,驚惶無主,拔腳就跑。見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比喻對某些宣稱愛好的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南朝 梁 蕭統 《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又愛賢之情,與時而篤,冀同市駿,庶匪畏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畏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字面含義

由“畏”(害怕)和“龍”(神話中的神獸)組成,字面指對龍的畏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象征力量與威嚴,因此“畏龍”可理解為對強大事物的恐懼。

二、典故來源與比喻義

該詞源自葉公好龍的典故(出自漢朝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自稱喜愛龍,家中裝飾皆用龍紋,但當真龍現身時,他卻驚恐逃竄。因此,“畏龍”被引申為“表面宣稱愛好某事物,實際卻并非真心”的諷刺含義。例如南朝蕭統在《答湘東王書》中用“庶匪畏龍”表達對賢才的真誠向往,而非葉公式的虛僞态度。

使用場景

  1. 文學批評:形容作品中表裡不一的矛盾态度。
  2. 日常語境:諷刺人口是心非,如“他自稱環保主義者,卻從不垃圾分類,簡直是畏龍之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葉公好龍的故事細節,可參考中的完整典故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畏龍的意思

《畏龍》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害怕龍”或者是“對龍感到敬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被視為神聖而威嚴的存在,因此對于龍的态度通常是敬畏和畏懼。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畏龍”的拆分部首是畀(bì)和龍(lóng)。其中,“畀”部首的讀音是bi,表示放下或扔掉的意思;“龍”部首的讀音是lóng,表示龍這個字。

從筆畫上來看,整個字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畏龍》這個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傳說和文化。龍在中國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并被認為是超凡和神聖的象征。因此,對于普通人來說,面對龍會産生敬畏和恐懼的感覺。

繁體

《畏龍》一詞的繁體字是「畏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畏龍》這個詞在古時寫作「畏龍」。

例句

1. 他年少時就對龍産生了一種畏龍之情。

2. 面對巨龍,他内心充滿了畏龍的情緒。

組詞

畏首畏尾、畏葸不前、畏難、畏縮

近義詞

敬畏、敬重、害怕、恐懼

反義詞

敢于、勇敢、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