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龍的意思、畏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龍的解釋

見龍而懼。傳說古代有個 葉公子高 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着龍,房屋上也刻着龍。有一天,龍真的到 葉公 家裡,從窗口把頭探進來。 葉公 見了,驚惶無主,拔腳就跑。見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比喻對某些宣稱愛好的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愛好。 南朝 梁 蕭統 《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又愛賢之情,與時而篤,冀同市駿,庶匪畏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畏龍(wèi lóng)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畏”與“龍”二字組成,需從字源、詞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 本義:恐懼、害怕。《說文解字》釋為“惡也”,指因威脅而産生的忌憚心理。
    • 引申義:敬畏、謹慎,如“畏天命”(《論語·季氏》)。

      來源:《說文解字注》[1]、漢典網[2]。

    • 本義:神話中的鱗蟲之長,能顯能隱,司掌雲雨。《說文解字》稱“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 象征義:帝王、權力(如“真龍天子”),或卓越之人(如“人中之龍”)。

      來源:《說文解字》[1]、國學大師《康熙字典》[3]。


二、複合詞“畏龍”的語義

“畏龍”屬動賓結構,直譯為“畏懼龍”,但實際多用于典故與引申:

  1. 典故來源

    典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後因老子思想深邃難測,孔子歎其如龍“乘風雲而上天”,故“吾不能知”,隱含敬畏之意。此處“畏龍”非直接恐懼,而是對超凡智慧或力量的敬服。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4]。

  2. 引申含義

    • 敬畏權威:象征對至高權力或神聖存在的敬畏,如“畏龍鱗”喻臣子慎對帝王。
    • 忌憚未知:龍為虛幻神物,“畏龍”可指對不可知力量的恐懼,如《論衡》言“世謂‘龍畏鐵’”,反映民間對龍威的想象。

      來源:王充《論衡·龍虛篇》[5]。


三、文化語境中的特殊用法

“畏龍”在古籍中偶作反諷: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清代段玉裁注本).

[2] 漢典網. “畏”“龍”字條. www.zdic.net

[3] 《康熙字典》. 龍部. 國學大師數據庫.

[4] 司馬遷.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中華書局.

[5] 王充. 《論衡·龍虛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劉向. 《新序·雜事第五》. 四部叢刊本.

(注: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社版本為準;線上辭書鍊接僅提供可公開訪問的漢典網。)

網絡擴展解釋

“畏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字面含義

由“畏”(害怕)和“龍”(神話中的神獸)組成,字面指對龍的畏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象征力量與威嚴,因此“畏龍”可理解為對強大事物的恐懼。

二、典故來源與比喻義

該詞源自葉公好龍的典故(出自漢朝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自稱喜愛龍,家中裝飾皆用龍紋,但當真龍現身時,他卻驚恐逃竄。因此,“畏龍”被引申為“表面宣稱愛好某事物,實際卻并非真心”的諷刺含義。例如南朝蕭統在《答湘東王書》中用“庶匪畏龍”表達對賢才的真誠向往,而非葉公式的虛僞态度。

使用場景

  1. 文學批評:形容作品中表裡不一的矛盾态度。
  2. 日常語境:諷刺人口是心非,如“他自稱環保主義者,卻從不垃圾分類,簡直是畏龍之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葉公好龍的故事細節,可參考中的完整典故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分守理鞍鞯安宜百鬼衆魅包絡表決權弼亮潮男詞調摧黜毳羽錯錣怠教打早敵偶第宇東窗事犯對位敦處分磔歌章谷都壕塹戰謊喳呼黃鐘毀江梅驕豪狡啟精爽寄生香崆峒叟來會鍊球獵辇領牧流湎論斷擰性濃繁袍段抛朵佩琚皮科兒秦筆勸勞鵲錦羣方三品生柴四時田園雜興的朗誦蘇武牧羊肅心套筒亭亭秀秀王蛇威重閑蹊仙人球霄宇校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