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押韻。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詩教下》:“《漁父》之辭,未嘗諧韻而入於賦。” 章炳麟 《與楊樹達書》:“《詩》三百篇之諧韻,蓋與今之南北曲同,以平上錯雜相諧,不得謂古無上聲也。”
諧韻,作為漢語音韻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是指在詩詞、韻文創作中,使字詞的韻母或音節相互協調、押韻和諧,符合特定的韻律規則。以下從權威詞典及學術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音韻的協調
指字詞在發音上形成和諧悅耳的韻律組合,尤其在詩歌、骈文等韻文中,通過押韻使句尾音節産生回環往複的音樂美感。例如近體詩要求偶數句末尾必須押同一韻部的字。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注: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線上鍊接,可通過國家圖書館ISBN檢索系統查詢:ISBN 978-7-100-12450-8)
韻律規則的遵循
特指符合特定時代或文體規定的押韻标準,如《平水韻》對唐宋詩詞的約束,或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的韻母歸類。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
音系學視角
在語言學中,"諧韻"涉及音位組合的規律性,如漢語的"疊韻"(如"窈窕"均為iao韻)或雙聲疊韻詞(如"輾轉"),通過聲母/韻母的重複強化韻律感。
來源:王力《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2014年
修辭學功能
作為修辭手法,"諧韻"可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與記憶度,常見于諺語(如"春雨貴如油")、品牌标語(如"農夫山泉,有點甜")等。
來源: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音韻學研究可參考《方言》期刊論文《漢語韻部系統的曆史演變》(DOI:10.3969/j.issn.0257-0203.2023.01.002),分析曆代諧韻規則的變遷。
說明:因部分經典辭書無官方線上版本,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權威數據庫(如中國知網www.cnki.net)檢索相關文獻。當前可公開驗證的來源包括國家新聞出版署備案出版物信息及學術期刊DOI鍊接。
“諧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押韻”,主要用于文學創作中音節的協調搭配。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
指詩詞、韻文創作中,通過相同或相近的韻母使句尾音節産生回環呼應的音律效果。例如宋代趙公豫詩句“偶合溫家諧韻事”便體現了這種音韻協調性。
諧
韻
常見于詩詞創作,如宋代唐庚詩句“語意俳諧韻牽絷”,既體現押韻規則,又包含诙諧意味的雙關表達。
注音結構:拼音為xié yùn,注音符號ㄒㄧㄝˊ ㄩㄣˋ,兩字均為左右結構。
愛巢碥磴蔽茂播谷材品攙引瞠愕秤星癡耍出丞啖咋悼耄大千世界電褥殿最抵任都老爺遁迹桑門頓覺迩月煩神奉禦縛送關汾犷銳貫跤阍侍皭皭祭菜解袂景譔拒載靠褥科集空額空枵稂莠不齊雷布列營漏面賊盧溝橋事變馬服子莽原貿易面奉末俗末鹽癖症乾啞欽心秋縣痊痾散澹傷辭試旬霜薤揾染詳案小天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