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失期不至。《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四年》:“若糧廩愆懸,情見勢屈,必不戰自敗。”
“愆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解釋如下:
過失未決
由“愆”(過失、疏忽)和“懸”(懸而未決)組合而成,表示過失或錯誤尚未被發現或揭露的狀态。例如可用于描述工作中的疏忽、考試作弊未被察覺等場景。
失期不至
另一種解釋源自《資治通鑒》,指因延誤未能按時到達或完成,如糧草供應延遲導緻軍事失利(“若糧廪愆懸,情見勢屈,必不戰自敗”)。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原文或權威詞典(如、3、6來源)。
《愆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犯錯誤、犯罪行為。其形象來自《莊子·應帝王》中的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看到了鳥類的飛行技巧,試圖模仿卻失敗并且因此受罰的故事。
《愆懸》的部首是「忄」,它屬于心部,表示與情感、内心有關的概念。筆畫數為22畫。
《愆懸》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的記載較少,它多見于部分古代小說和文言文。在正體字(繁體字)中,「愆」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
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愆懸」的古字形寫作「僉懸」,其中「僉」表示疑惑、猶豫,「懸」表示懸挂、暫時停止。這些字形已較少使用。
1.他因愆懸不慎陷入困境。
2.我們要警惕自己不要因為愆懸而犯錯。
愆悟、愆尤、誤悔
犯錯、犯罪、疏忽、過失
守法、合規、小心、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