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就的意思、避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就的解釋

(1).避開與趨就。《莊子·盜跖》:“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 成玄英 疏:“夫欲之則就,惡之則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師教而後為之哉。” 宋 蘇轼 《思堂記》:“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惡惡臭,豈復臨事而後思,計議其美惡而避就之哉。” 清 趙執信 《行十八灘中》詩:“篙師工避就,色授頤指揮。”

(2).回避遷就。《魏書·高允傳》:“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論,至所不樂聞者,皆侃侃而説,無所避就。”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上:“但《論語》雲:邦君樹塞門。樹猶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 章士钊 《黃花崗之役·趙伯先事略》:“又激于意氣,跅弛不羈,被酒大言,無所避就。”

(3).“避禍就福”之省稱。 宋 陳亮 《三國紀年·陳登田疇》:“以如是之資,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計,豈不甚可惜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避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避開與趨就
    指根據個人好惡或利益,主動選擇遠離或接近某事物。例如《莊子·盜跖》中提到“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說明這是人性本能()。

  2. 回避遷就
    強調在人際或複雜情境中,為避免沖突而采取退讓态度。如《魏書·高允傳》記載高允“正言面論,無所避就”,反襯出“避就”的常見用法()。

  3. “避禍就福”的省稱
    指主動避開災禍、追求福運。例如《商君書·定分》中“萬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三、例句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可查看相關網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就(bì jiù)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避就這個詞在漢語中意為回避或避免接觸,可以用來形容人們在某種情況下盡量避開或遠離某個人、地方或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避(辵+畏)- 辵部首代表“走”,畏部首代表“害怕”。 就(尤部)- 尤部表示“尤其”。 來源: 避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形容人們回避或避開某個事物,尤其在遇到困難或沖突時。 繁體: 避就(繁體字: 避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避就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些變異,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避和就兩個字的形狀和意義。 例句: 1. 考試前,他總是避就困難的題目。 2. 為了避就不必要的争吵,她選擇了沉默。 組詞: 避開、避讓、避難、回避、避免 近義詞: 回避、避開、避免、閃避、躲避 反義詞: 接近、迎接、面對、迎難而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