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de by side] 膝蓋對着膝蓋,指相對近坐
促膝之狹坐,交杯觞于咫尺。——《抱樸子·疾謬》
促膝談心
(1).謂對坐而膝相接近。多形容親切交談或密談。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促膝之狹坐,交杯觴於咫尺。” 南朝 梁 蕭統 《答晉安王書》:“省覽周環,慰同促膝。”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八:“嘗夜闌酒罷, 平原 屏左右促膝問曰:‘某謬當國秉,外間議論如何?’”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 田爾耕 ﹞伺公嬉笑飲酒酣,乃促膝附公耳言。” 袁靜 《伏虎記》第十一回:“不知有多少夜晚, 玉蘭 到他工人區的小趴趴房裡,或者自己去 玉蘭 那不到六平方米的小屋裡促膝談心。”
(2).指屈膝或斂膝。 唐 呂岩 《與潭州智度寺慧覺詩引》:“觀其禪學精明,性源淳潔·促膝靜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無餘衣,一鉢之外無餘食。”
“促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促膝”字面指膝蓋靠近膝蓋,形容兩人對坐時距離極近的狀态。這種姿勢在古代常出現在席地而坐或跪坐的場景中,如《抱樸子·疾謬》描述的“促膝之狹坐,交杯觞于咫尺”。
本義
源于古代跪坐禮儀,兩人面對面跪坐時膝蓋相碰,體現親密或專注的交流姿态。與現代理解的“并肩而坐”不同,古代“促膝”更強調對坐時的身體貼近。
引申義
後衍生為形容人際關系親密或深入溝通,如“促膝談心”“促膝長談”,強調情感或思想的密切交流。
古代“促膝”與禮儀相關,需保持端正坐姿,而非現代隨意摟抱的動作。例如,提到,古人跪坐時膝蓋相碰是正式且莊重的表現,與隨意肢體接觸有本質區别。
現代語境中,“促膝”多用于書面表達或正式場合,強調交流的真誠與私密性,例如:“兩人促膝夜話,化解了多年心結。”
總結來看,“促膝”既保留了古代禮儀中的物理姿态描述,又承載了情感交流的象征意義,是漢語中兼具形象與意境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