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輿服志上》:“諸車之文……公、列侯,倚鹿伏熊,黑轓,朱班輪,鹿文飛軨,九斿降龍。” 漢 制,公與列侯之車轼畫熊為飾,後因以“畫熊”為詠公卿及地方長官之典。 唐 王維 《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别人賦十韻》:“冠上方簪豸,車邊已畫熊。” 趙殿成 箋注:“ 劉昭 《後漢書·輿服志》註:‘《古今註》曰: 武帝 天漢 四年,令諸侯王大國朱輪,特虎居前,左兕右麋。小國朱輪,畫特熊居前,寝麋居左右,卿車者也。’” 唐 杜甫 《奉送蜀州柏二别駕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衛尚書太夫人》詩:“中丞問俗畫熊頻,愛弟傳書彩鷁新。”
“畫熊”是古代中國與官職、地位相關的典故,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詞源與本義
源自《後漢書·輿服志》記載,漢代規定公卿、列侯等高級官員的車轼(車廂前橫木)上繪制熊的圖案作為裝飾,與“鹿”“兕”等動物紋樣共同象征身份等級。這一制度成為後世文學中“畫熊”的出處。
引申含義
因車飾與官職直接關聯,“畫熊”逐漸演變為代指公卿、地方長官或顯貴階層的意象,常見于詩詞歌賦。例如:
文化象征
熊在古代被視為勇猛、威嚴的動物,車轼繪熊不僅體現官員的尊貴地位,也隱含對其剛正品格的期許,與“獬豸冠”等服飾符號共同構成古代官僚體系的禮儀标識。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漢代典章制度與唐代詩文用例,更多細節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相關詩詞注解。
《畫熊》這個詞指的是繪畫中的一種題材,即繪制熊的形象。它是由動詞“畫”和名詞“熊”構成的動詞短語。畫熊可以是現實主義繪畫,也可以是抽象繪畫。
《畫熊》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卩”和“犭”,它們分别是右邊和上邊的部首。拆分字的筆畫數目為10畫。
《畫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熊作為一種古老的動物,一直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繪制熊的形象是古代繪畫中常見的題材之一,因此,出現了這個詞彙。
《畫熊》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畫熊」。
古時候寫作《畫熊》。
1. 他的畫技很高超,尤其擅長畫熊。
2. 他一邊觀察着真實的熊,一邊開始畫熊。
1. 畫家
2. 畫筆
3. 畫布
4. 畫廊
5. 畫冊
畫熊的近義詞有:繪制熊、畫畫熊。
畫熊的反義詞是:擦除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