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撚弄髭須。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狀。 明 淩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小引》:“《初刻》支言俚説,不足供覆醬瓿,而翼飛踁走,較撚髭嘔血、筆塚硯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詞人之能度曲者,世間頗少。其握管撚髭之際,大約口内吟哦,皆同説話。”參見“ 撚鬚 ”。
“撚髭”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iǎn zī,指用手撚弄髭須(唇上短須),多用于形容人在沉思或吟詩作賦時的神态動作。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含義
指用手指撚動髭須的動作,通常表現人物陷入沉思、反複推敲文字或吟詩時的專注狀态。例如明代淩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小引中提到“撚髭嘔血”,形容文人創作時的艱辛。
語境用法
常見于古典文學中,用于刻畫文人的創作場景或苦思狀态。如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描述作曲者“握管撚髭”,口中吟哦如說話一般。
“撚髭”不僅是動作描寫,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創作時的情感與狀态,常見于詩詞、小說等文學作品中。
《撚髭》是一個表示動作的詞語,意為“扭動胡須”。這個詞常用來描繪男子思考或苦悶時下巴上的胡須被扭動的形象。
《撚髭》的拆分部首是“手”和“髟”,其中“手”表示動作,而“髟”則表示頭發。按照《康熙字典》的筆畫計算方法,《撚髭》一詞總共有10畫。
《撚髭》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郎官鼠新婚》一篇中。這篇文學作品描述了一個郎官在新婚之夜遭遇災禍的故事,其中這個詞用來描繪男主角驚訝和愁苦時的動作。
《撚髭》的繁體字為「撚鬚」。
在古時候,撚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康熙字典》是基于曆朝曆代的字典進行編撰的,而《康熙字典》中未收錄相應的漢字變體,古時候漢字寫法的詳細情況就無從得知。
1. 他憂心忡忡地坐在桌前撚髭思索。
2. 面對困境時,他不斷撚髭冥思苦想。
3. 他撚髭沉吟良久,終于做出了一個決定。
扭動、胡須
撥髭、撫須
放松、輕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