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蟲名,即馬蚿,又稱馬陸。《莊子·秋水》:“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觀於 莊子 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蚷馳河也,必不勝任矣。” 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曰:“商蚷,蟲名,北 燕 謂之馬蚿。”
關于“商蚷”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與出處
“商蚷”是漢語詞彙,拼音為shāng jù,指一種名為“馬陸”或“馬蚿”的節肢動物。該詞最早出自《莊子·秋水》,文中以“商蚷馳河”比喻不自量力,如:“使蚊負山,商蚷馳河,必不勝任矣”。
現代解釋
應用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現代日常較少使用,但可通過《莊子》等典籍了解其比喻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莊子》注釋版本。
商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商”和“蚷”。
“商”字的部首是 “口”,總共有4個筆畫;“蚷”字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2個筆畫。
商蚷是古代《說文解字》收錄的一個漢字,形狀描述了一種昆蟲的樣子。
商蚷的繁體字為“螗”。
在古代,商蚷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螗”,與現代繁體字的字形相同。
1. 這個商蚷長得很奇特,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蟲子。
2. 農田裡的商蚷數量繁多,捕食它們的鳥類也隨之增加。
組成商蚷這個詞的部分沒有搭配其他字來組成其他詞語。
與商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螽斯”,“蛐蛐”,它們也代表着某種昆蟲。
沒有明确的與商蚷意思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