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王訢傳》:“ 武帝 末,軍旅數發,郡國盜賊羣起,繡衣禦史 暴勝之 使持斧逐捕盜賊,以軍興從事,誅二千石以下。”後以“持斧”指執法或皇帝派出的禦史等執法之官。 唐 沉亞之 《上家官書》:“顧世之持斧之士,安足以摹哉!” 宋 王禹偁 《賀馮起張秉二舍人》詩:“繡衣脫後休持斧,珠履抛來免過廳。”
“持斧”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典故出自《漢書·王訢傳》:漢武帝時期,社會動蕩,繡衣禦史暴勝之奉命“持斧逐捕盜賊”,并有權誅殺二千石以下官員()。這裡的“斧”是古代執法權力的象征,代表皇帝賦予的軍事或司法特權。
後以“持斧”代指兩類職能:
唐代沈亞之在《上家官書》中以“持斧之士”形容執法者,宋代王禹偁的詩句“繡衣脫後休持斧”則暗指卸任禦史身份(),說明該詞在文學中常用于體現官員的威嚴與權責。
“斧”在古代不僅是武器工具,更被賦予政治内涵,如“斧钺”象征軍權,“斧柯”喻指權柄(),因此“持斧”隱含着對合法暴力和制度權威的依托。
持斧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手握斧頭,多用來形容力量強大,可以破壞和毀滅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持(手部)斧(斤部)共12畫。
來源:《周易·坤卦》中說:“持斧把柄,以正位也。”持斧把柄是指拿着斧頭的柄杆,引申為堅持正道,能夠守護和維護原則和道義。
繁體字:持斧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持斧
例句:他手持斧頭,威風凜凜地走過來。
組詞:持刀、持杖、持槍
近義詞:拿刀、拿棍、拿槍
反義詞:放下、放棄、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