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歐的意思、韓歐的詳細解釋
韓歐的解釋
唐 代 韓愈 和 宋 代 歐陽修 的并稱。 金 元好問 《贈答劉禦史雲卿》詩之三:“九原如可作,吾欲起 韓 歐 。” 清 錢謙益 《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不讀 韓 歐 ,不知《史》《漢》之所以為文也。” 清 吳敏樹 《與朱伯韓書》:“閣下處 韓 歐 之地,用 韓 歐 之道也,而好為 韓 歐 之古文,其究至於 韓 歐 也。”
詞語分解
- 韓的解釋 韓 (韓) á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東南部。 指“韓國”(位于亞洲朝鮮半島南部)。 姓。 筆畫數:; 部首:韋; 筆順編號:
- 歐的解釋 歐 (歐) ō 古同“讴”,歌唱。 指“歐羅巴洲”(位于東半球西北部。簡稱“歐洲):歐化(指仿效和習慣于歐洲人的習慣、語言文字等)。東歐。西歐。 姓。 筆畫數:; 部首: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韓歐"在漢語詞典中是一個專有名詞性詞組,特指中國文學史上兩位傑出的散文家:韓愈(768年-824年)和歐陽修(1007年-1072年)。他們被并稱為"韓歐",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
文學地位與貢獻:
- 韓愈: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導恢複先秦兩漢的散文傳統(即"古文"),反對六朝以來的骈俪文風,強調"文以載道",其文章氣勢雄渾、說理透徹、語言創新,對後世散文發展影響深遠。
- 歐陽修:北宋文壇領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運動,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其散文平易自然、流暢婉轉、說理清晰,進一步鞏固了古文在文壇的主流地位,并提攜了蘇轼、王安石、曾鞏等一批重要文人。
-
并稱的文化意義:
- "韓歐"并稱,代表了唐宋兩代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和核心精神。他們不僅在理論上倡導古文,更在創作實踐上樹立了典範。
- 這個并稱強調了他們在推動散文革新、建立新的文學規範方面的連續性和巨大貢獻。後世常将他們的文章視為學習古文的楷模。
-
使用語境:
- "韓歐"一詞主要用于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散文研究的語境中。
- 當提及唐宋古文傳統、散文發展脈絡或"唐宋八大家"時,"韓歐"常作為這個群體的核心代表被提及。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明确收錄"韓歐"詞條,釋義為"唐代韓愈和宋代歐陽修的并稱"。該詞典由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是漢語詞彙釋義的權威工具書。其線上版本可在各大圖書館數據庫或專業辭書平台查詢(例如:中國知網《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這部廣泛使用的大學教材在論述唐宋古文運動時,必然重點介紹韓愈和歐陽修,并會提及他們作為"韓歐"并稱的地位和影響。該書代表了學界的主流觀點。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作為綜合性大型辭典,其文學分冊或相關詞條也會對"韓歐"的文學地位和并稱緣由進行權威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韓歐”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主要含義(文學領域)
發音:hán ōu
基本含義:指唐代文學家韓愈和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并稱。兩人均為中國古代散文“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人物,其文風對後世影響深遠。
詳細解釋:
- 曆史淵源:最早見于金代元好問的詩句“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韓歐”,清代文人錢謙益、吳敏樹等也常以“韓歐”并稱,強調兩人在古文運動中的核心地位。
- 文學關聯:韓愈提倡“文以載道”,歐陽修繼承并發展其理論,兩者共同推動古文革新,成為後世學習古文創作的典範。
二、其他可能含義(非主流)
- 姓氏組合:提到“韓”和“歐”作為姓氏組合,象征中韓友好關系。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文學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
三、使用場景舉例
- 古文評價:如“不讀韓歐,不知《史》《漢》之所以為文也”(清代錢謙益)。
- 文化讨論:現代語境中可能用于中韓文化對比,但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建議在文學研究中優先采用“韓愈與歐陽修并稱”這一解釋,其他用法需謹慎考證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北狩閉鉗逋事長出氣陳酒抽替丑狀澹淡疐便鼎實斷雨法律關系廢阙風馳封家姨宮扇館娃宮邗溝豪旺橫夭恨相知晚和贽蕙問活瓣護于绛脣簡夷階由靜慤靖柝窘苦稽實決算峻固臉盆嶺北零利龍超龍駒魯風鞋面貌一新彌道明開捺瑟漂泳辟耳青筐勸力攘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屍官蓍簪歎逝童騎痛于骨髓無等諴孚象尺閑口説閑話曉以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