愎戆的意思、愎戆的詳細解釋
愎戆的解釋
執拗不明事理。 唐 元稹 《酬劉猛見送》詩:“伊餘狷然質,謬入多士朝。任氣有愎戇,容身寡朋曹。”
詞語分解
- 愎的解釋 愎 ì 固執任性:愎谏。剛愎自用。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戆的解釋 戆 (戇) à 傻,愣,魯莽:戆頭戆腦。 戆 (戇) à 剛直:戆直。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愎戆”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複合詞,由“愎”與“戆”二字組合而成,形容人固執己見、愚魯莽撞的性格特征。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單字釋義與詞義構成
- 愎 (bì):
- 本義:固執,任性,倔強,不接受他人意見。《說文解字》釋為“很也”,段玉裁注:“很者,不聽從也”。意指性情乖戾、執拗。常見于“剛愎自用”一詞,形容人強硬固執、獨斷專行。來源:《漢語大詞典》愎字條。
- 戆 (zhuàng / gàng):
- 讀音與義項:
- zhuàng: 憨厚而剛直(此義較少用)。
- gàng:主要義項:魯莽,愚笨,傻氣,愣頭愣腦。《說文解字》釋為“愚也”。《廣韻》注為“愚戆”。指人頭腦簡單,行事莽撞,缺乏變通。來源:《漢語大詞典》戆字條。
- 愎戆中的取義:此處“戆”取gàng 音,意為愚魯、莽撞。
二、複合詞“愎戆”釋義
- 核心含義:形容人既固執己見、不聽勸告,又愚昧魯莽、行事沖動。是“愎”的剛愎任性與“戆”的愚笨魯莽兩種負面性格的結合。
- 具體表現:指一個人:
- 堅持錯誤或片面的想法,拒絕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見或建議(體現“愎”)。
- 同時,因其愚鈍或缺乏深思熟慮,行為方式顯得笨拙、冒失、不計後果(體現“戆”)。
- 感情色彩: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批評或描述某人性格上的重大缺陷。
三、古籍例證與用法
- 該詞雖生僻,但在古籍中确有使用。例如,清代文獻中可見用以形容人物性格。明代思想家呂坤在《呻吟語》中論及人之過失時,雖未直接使用“愎戆”一詞,但其描述的“愚而自用”、“昏而自任”等狀态,與“愎戆”的含義高度契合。來源:《漢語大詞典》愎戆詞條例證及呂坤《呻吟語》相關論述。
四、字源與結構簡析
- 愎:形聲字,從心,複聲。本義與心性(固執)相關。
- 戆:形聲字,從心,贛聲(一說從贛省聲)。本義與心智(愚笨)相關。
- 愎戆:屬于并列式複合詞,兩個字的意義相近(均指向性格缺陷)且相互補充、強化,共同構成一個更完整、更強烈的負面性格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愎戆”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由“愎”和“戆”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本義理解:
-
愎(bì)
指固執、任性、不聽勸告,常見于成語“剛愎自用”,形容人頑固而獨斷專行。
-
戆(gàng/zhuàng)
- 讀gàng 時,意為魯莽、愚笨,如“戆頭”指人傻氣;
- 讀zhuàng 時,在方言中可表示憨厚或剛直(現代較少用此音)。
組合義
“愎戆”整體描述一種既固執又愚笨 的性格特質,即因頑固而缺乏變通,同時帶有莽撞或愚鈍的色彩。例如:“此人愎戆,難以共事”可理解為“這人固執愚頑,難以合作”。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可能出現在古文或特定方言中。若您遇到具體語境,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呀百拙千丑蚌珠變換俵揚别枝不追既往常陰出世色當頭人蹈中電力調直鼎食鐘鳴房帷煩痾發視峰會佛座須敷洽富有格天骨捱捱光明磊落還民和合四象荊凡荊葵競勝瑾瑕拘倦烤煙可是雷蘇兩譽陵邁留獄隆窯明王南宋配套氣絶跂蠕痊安設營隊嗜利十樣景耍貧嘴素領态色途衆瓦殶唯成分論我輩鼯鼪黠狐閑甯獻尊銷夏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