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修武備”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拼音為wén xiū wǔ bèi,指文治(文化治理)和軍事準備都達到了理想狀态。其中:
最早見于明代無名氏的雜劇《十樣錦》第一折:“見如今大開學校,文修武備顯英豪。”,形容國家通過教育振興文化,同時軍事強盛,展現人才輩出的局面。
綜合漢典、詩詞名句網等資料,該成語強調社會整體治理的完善性。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查閱《海公案》等古典文學作品。
《文修武備》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以文修身,以武備身”。本指修養修身,提高文化素養和武力素質的意思。
《文修武備》中的漢字拆分為:
文(部首:文,筆畫:4)修(部首:人,筆畫:7)武(部首:止,筆畫:8)備(部首:革,筆畫:6)。
《文修武備》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文武”是指文化和軍事,指通過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武力素質來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文修武備》的繁體漢字為「文修武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文修武備》中的漢字基本保持了相同的字形。
1. 他注重文修武備,不僅有深厚的學問,還堅持體育鍛煉。
2. 在古代,文修武備是紳士和武士必備的素質。
1. 文化修養
2. 修身養性
3. 武術訓練
4. 軍備競賽
1.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 文以載道
3. 武藝超群
4. 文武雙全
1. 不修邊幅
2. 文弱書生
3. 不務正業
4. 武力衰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