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喟然歎息”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讀音與字義
2. 成語含義 形容因内心有深刻感觸而發出歎息,通常帶有無奈、感慨或惋惜的情緒。
3. 典故出處
出自《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太祖貴其公亮,喟然歎息,遷中尉。”
(曹操因贊賞崔琰公正磊落,感慨歎息後提拔他為中尉。)
4. 用法與特點
5. 現代應用示例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與情感適配性。
喟然歎息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悲傷、憂郁的心情。它表示内心深處的深深歎息和悲歎,非常形象地表達了人們内心的痛苦和憂愁。
喟(口部)
然(火部)
歎(口部,紮頭加七點)
息(心部,十一點)
喟共3畫,然共8畫,歎共5畫,息共10畫。
《喟然歎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齊物論》。在這篇文學名篇中,莊子運用了很多寓言和比喻,描繪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
《喟然歎息》的繁體寫法為「嘆然嘆息」。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喟然歎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地區,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會略有變化。
他獨自一人坐在窗前,看着雨水滴落,喟然歎息。
在面對不公平的待遇時,她内心充滿了喟然歎息。
喟然、歎息、喟歎、喟然長歎
悲歎、歎惋、歎恨、憂傷、哀愁
歡笑、慶幸、喜悅、愉快、欣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