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詩歌。《文選·劉桢<贈五官中郎将>詩之二》:“望慕結不解,貽爾新詩文。” 李周翰 注:“新詩文,則此詩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曲文之詞采,與詩文之詞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
(2).指《詩經》的文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詩》文弘奧,包韞六義。”
(3).詩和文。 唐 韓愈 《唐故國子司業窦公墓志銘》:“尚書於 大曆 初名能為詩文,及公為文,亦最長於詩。” 明 焦竑 《玉堂叢語·任達》:“少孤力學,能詩文,好權略,每論事,輒傾其座人。”《新華文摘》1983年第7期:“嫁一個會種田的男子漢,最好會彈唱,又會做詩文。”
“詩文”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綜合解析,結合了不同來源的釋義:
廣義文學體裁 泛指詩歌、散文等韻文與散文結合的文學作品。其涵蓋範圍廣泛,包括詩、詞、辭、賦、曲、名句、格言等中短篇抒情文字,如漢賦即屬于詩文範疇,可分為騷體賦、大賦、小賦三類。
《詩經》專指 特指《詩經》中的文字内容。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論及“《詩》文弘奧”,即強調《詩經》文本的深奧性。
創作形式統稱 指代詩歌與文章的合稱,常見于古代文人評價體系。如唐代韓愈為窦公作墓志銘時,特别提及對方擅長“詩文”創作。明清文獻中更将詩文能力作為文人素養的重要标準。
文化價值:作為中華文化核心載體,詩文融合了哲學思考、曆史記錄與生活體驗,如《儒林外史》描寫虞博士少年學詩文的場景,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教育體系。古詩文至今仍是研究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注:如需完整學術引用,可查閱《文心雕龍》《唐故國子司業窦公墓志銘》等原著文獻)
詩文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詩”和“文”兩個字組成。其中,“詩”是指用文學語言表達思想感情,形式上具有一定韻律和節奏的文學體裁,而“文”則是泛指文字、書寫和文字表達的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詩(部首:言,筆畫:7);文(部首:文,筆畫:4)。
詩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古代漢字中,原本的意思是“歌唱”。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詩的意義逐漸演變為指代一種特定的文學體裁,即表達人們情感和思想的一種藝術形式。
在繁體字中,詩文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發生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中,“詩”字的變體繁多,有許多不同的形态。例如,西漢時期的字形為“詩”,唐代的字形為“詩”,宋代的字形為“詩”,都是用以表示“詩”的字。
以下是一些關于詩文的例句:
1. 這篇詩文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2. 他的詩文風采獨特,引人入勝。
組詞:詩詞、詩集、詩經、文詩、散文詩等。
近義詞:詩歌、韻文。
反義詞:散文、散文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