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酷刑。以物蒙蓋頭部。《後漢書·黨锢傳·範滂》:“ 桓帝 使中常侍 王甫 以次辨詰, 滂 等皆三木囊頭,暴於階下。” 李賢 注:“三木,項及手足皆有械,更以物蒙覆其頭也。” 明 王世貞 《鳴鳳記·夫婦死節》:“囊頭三木刑何慘,你足疲指折猶難免。”《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還喜未及會審,不受那三木囊頭之苦。”參見“ 三木 ”。
“囊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曆史文獻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náng tóu
詞性:名詞(古代刑罰相關)
核心含義:指古代一種酷刑,用物品蒙蓋犯人的頭部。例如《後漢書》記載的“三木囊頭”,即用木枷固定犯人頸部、手部和足部,并用布囊覆蓋頭部。
刑罰形式
囊頭常與“三木”結合使用(三木指頸、手、足的枷鎖),是漢代對重犯的懲罰手段。這種刑罰不僅限制行動,還通過遮蔽頭部施加心理威懾。
典型文獻記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曆史研究或古典文學賞析。如需查看更多古代詩文例證,可參考和6的文獻來源。
《囊頭》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頭上戴着一個包袱或者頭纏着繃帶的樣子,也用來形容頭部受傷或受損的情況。
《囊頭》的部首是“囗”,筆畫數為10。
《囊頭》的繁體字是「囊頭」。據考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的文獻中。
在早期的漢字寫法中,囊頭的表示形式有所不同。古時的寫法中,頭上的包袱常常以實心的短線表達,而繃帶則用曲線來表示。這種寫法更為形象直觀。
1. 他在施工過程中不小心被從樓上掉下來的磚頭砸到,導緻囊頭而歸。
2. 因為長期飽受油煙熏染,廚師的腦袋就像一團油脂纏繞的囊頭。
- 囊中羞:形容内心感到羞愧而無地自容。
- 囊中取物:比喻容易得到。
- 頭包:形容頭部被包裹起來。
- 頭巾:指用布或綢子制成的包裹頭部的東西。
- 通天:指頭上沒有包袱,頭部沒有受傷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