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铧鍬的意思、铧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铧鍬的解釋

即鍬。一種掘地農具。 清 洪昇 《長生殿·驿備》:“欲将錦襪獻天子,權把鏵鍬充女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铧鍬是漢語中一個專指特定農具的合成詞,由“铧”和“鍬”兩部分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兩者的功能與曆史演變進行解釋。

一、詞源與結構

  1. “铧”的本義

    指安裝在犁前端、用于翻土的三角形鐵制部件,俗稱“犁铧”。其核心功能是破開土壤,《王祯農書》記載:“铧,墾田器也……其金如犁而加銳。” 這一部件在新石器時代的石犁中已有雛形,漢代鐵犁铧的普及标志着農耕技術進步。

  2. “鍬”的釋義

    指長柄鏟土工具,刃部平或微弧,用于掘土、搬運。《說文解字》注:“鍬,鍫也”,古稱“锸”或“臿”,《釋名》載:“锸,插也,插地起土也。” 其形制從商周青銅锸演變為漢代鐵鍬,現代仍廣泛使用。

二、合成詞的具體含義

“铧鍬”特指兼具犁铧破土功能與鐵鍬掘土特性的複合農具,常見于以下兩類解釋:

  1. 犁具的铧刃部分

    部分方言中直接以“铧鍬”代指犁铧,強調其與鍬相似的鏟土功能。如《中國農具發展史》提及,西北地區曾将帶铧的犁頭稱為“铧鍬”,因其“形似鍬而利如铧”。

  2. 改良型掘土工具

    指在傳統鐵鍬基礎上加裝铧狀銳刃的農具,適用于闆結土壤的深耕。明代《天工開物》描述的“鐵鍬鑲铧”即屬此類,兼具“鍬之便”與“铧之利”。

三、曆史演變與地域差異

考古證據顯示,漢代已出現帶铧刃的直插式鐵鍬(如河南出土鐵锸),此為铧鍬的早期形态。至宋元時期,隨着冶鐵技術發展,铧鍬在江南水田耕作中廣泛應用。現代方言中,該詞仍存在于吳語區(如浙江紹興)及西南官話區,但多被“犁頭”“鋼鍬”等替代。

結論:铧鍬本質是農耕文明中犁具與鍬具功能融合的産物,其詞義演變反映了農具改良的曆史進程。當代使用雖漸少,但作為特定農具術語仍具語言學價值。


參考資料

  1. 王祯《農書·農器圖譜》
  2. 陳文華《中國農具發展史》(農業出版社)
  3.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校注本)
  4. 周昕《中國農具通史》(山東科技出版社)
  5. 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篇》
  6.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铧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huá qiāo,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結構與用法

相關擴展

“铧鍬”屬于傳統農具,現代使用較少,更多出現在古籍或方言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人白淵卑汙不葷不素冊寶唱叫酬酒吹塵凳子東望西觀敦顔繙譯官廢置豐霄賦事丐巧膏火自煎稾書慣渎歸功于喉咽講言檢驗燋種機阱畸民錦翰遽惶巨麗看相簾子龍舟枚數麪木姆媽嫩江泥水篷船烹治披毛索靥契密漆作熱戰如椽筆升殿石雷世外桃源受過鎖呐所向克捷犆縣體貳銅池悟境弦矢陷刑小猴兒骁黠檄定新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