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 漢 蔡邕 《黃钺銘》:“于是儲廩豐饒,奉使不懸;人逸馬畜,弓勁矢利。而經用省息,官有餘資。”《後漢書·吳祐傳》:“民有争訴者,輒閉閤自責,然後斷其訟,以道譬之……自是之後,争隙省息,吏人懷而不欺。” 南朝 梁 陸倕 《至浔陽郡教》:“舊須發民治道,及戍邏揄樵採,諸如此類,一皆省息。”《南史·徐勉傳》:“非謂拔葵去織,且欲省息紛紜。”
“省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省息(拼音:shěng xī)意為停止,主要用于描述事務、争端或活動的終止狀态。例如古籍中“經用省息”指財政開支停止消耗,“争隙省息”表示紛争平息。
字形結構
由“省”(上下結構)和“息”(上下結構)組合而成,兩字均含“停止”的引申義。
古籍用例
該詞強調通過節制或管理達成終止效果,如節省開支、平息糾紛等場景。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如“停息”)或具體古籍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曆史文獻。
《省息》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省”和“息”兩個字組成。
“省”字的部首是“目”,總共有9畫;“息”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0畫。
《省息》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繼善》一篇中,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以描述為了節省或減少支出而采取的措施。
繁體字是指《省息》在台灣、香港等地通用的字形寫法,與簡體字有一定的差别。繁體字為「省息」。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省息》在古代漢字中寫作「省息」,字形偏于繁複且有一些變體。
1. 為了生活更加富裕,我們應該學會節約用水、用電,積極實施省息政策。
2. 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到生活有計劃,精打細算,才能真正實現省息之道。
1. 省錢:減少開支,節約金錢。
2. 省電:節省用電,降低能源消耗。
節約、勤儉、節省。
浪費、揮霍、奢侈。
【别人正在浏覽】